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1-13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3-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7-20页 |
1.1.2 车辆自组织网络概述 | 第18页 |
1.1.3 车联网通信标准发展概述 | 第18-2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3 论文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基于IEEE 802.11p的单跳广播通信模型 | 第23-37页 |
2.1 安全通信需求 | 第23-24页 |
2.2 IEEE 802.11p传输机制及其信道建模 | 第24-28页 |
2.2.1 IEEE 802.11p传输机制 | 第24-25页 |
2.2.2 IEEE 802.11p信道建模 | 第25-28页 |
2.3 IEEE 802.11p理论模型性能指标 | 第28-32页 |
2.3.1 可靠性 | 第28-30页 |
2.3.2 时效性 | 第30-32页 |
2.4 平均单跳广播通信性能分析 | 第32-36页 |
2.4.1 数值分析结果 | 第33-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城市环境下车道上可见光通信模型 | 第37-51页 |
3.1 可见光通信模型 | 第37-44页 |
3.1.1 可见光光源发光增益 | 第38-40页 |
3.1.2 信号功率衰减 | 第40-41页 |
3.1.3 信道衰落 | 第41-43页 |
3.1.4 信道噪声 | 第43-44页 |
3.2 系统模型分析指标 | 第44-45页 |
3.2.1 可靠性 | 第44-45页 |
3.2.2 平均时延 | 第45页 |
3.3 点对点车间通信性能数值分析 | 第45-50页 |
3.3.1 丢包率 | 第46-49页 |
3.3.2 平均时延 | 第49-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融合IEEE 802.11p和VLC的异构车联网分簇算法 | 第51-63页 |
4.1 异构车联网网关功能简介 | 第51-52页 |
4.2 IEEE 802.11p-VLC多跳分簇方案 | 第52-56页 |
4.2.1 车辆状态 | 第52-53页 |
4.2.2 车辆状态转换关系 | 第53-54页 |
4.2.3 分簇度量指标 | 第54-55页 |
4.2.4 IEEE 802.11p-VLC混合网络架构示例 | 第55-56页 |
4.3 车辆网络中安全消息广播过程理论分析 | 第56-59页 |
4.3.1 IEEE 802.11p-VLC混合网络 | 第56-58页 |
4.3.2 NHOP多跳分簇方案 | 第58-59页 |
4.4 网络性能数值分析 | 第59-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基于OPNET的分簇算法和网络架构仿真验证 | 第63-71页 |
5.1 城市环境下的网络仿真场景设计 | 第63-64页 |
5.2 参数设置与性能指标设计 | 第64-65页 |
5.3 仿真验证与结果分析 | 第65-70页 |
5.3.1 分簇算法性能比较 | 第65-68页 |
5.3.2 网络架构性能比较 | 第68-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第71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作者简介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