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含酚废水来源、特点及危害 | 第14-15页 |
1.1.1 含酚废水来源和组成 | 第14页 |
1.1.2 含酚废水水质特点和危害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处理含酚废水常用方法 | 第15-20页 |
1.2.1 物理法 | 第15-16页 |
1.2.2 生物法 | 第16-17页 |
1.2.3 高级氧化技术 | 第17-18页 |
1.2.4 电解氧化+生物法耦合技术 | 第18-20页 |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页 |
1.4 课题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分析方法 | 第22-2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4页 |
2.1.1 实验装置 | 第22-23页 |
2.1.2 实验用水 | 第23页 |
2.1.3 实验用污泥 | 第23页 |
2.1.4 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2 分析方法 | 第24-28页 |
2.2.1 常规项目检测 | 第24-25页 |
2.2.2 污泥混合液组分测定 | 第25页 |
2.2.3 响应面分析 | 第25-26页 |
2.2.4 动力学分析 | 第26页 |
2.2.5 光谱学分析 | 第26页 |
2.2.6 膜污染分析 | 第26-28页 |
第三章 A/O-DMBR处理含酚废水 | 第28-37页 |
3.1 污泥驯化及启动 | 第28-30页 |
3.1.1 驯化阶段活性污泥性能变化 | 第28-29页 |
3.1.2 活性污泥浓度变化 | 第29页 |
3.1.3 驯化期有机物去除效果 | 第29-30页 |
3.2 不同工艺条件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影响 | 第30-35页 |
3.2.1 苯酚负荷对污染物去除效能影响 | 第30-32页 |
3.2.2 水力停留时间对污染物去除效能影响 | 第32-33页 |
3.2.3 回流比对污染物去除效能影响 | 第33-34页 |
3.2.4 溶解氧对污染物去除效能影响 | 第34-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电解法预处理含酚废水工艺优化研究 | 第37-54页 |
4.1 单因素实验 | 第37-42页 |
4.1.1 初始pH对苯酚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37-38页 |
4.1.2 电压对苯酚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38-39页 |
4.1.3 极板间距对苯酚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39-40页 |
4.1.4 电解质浓度对苯酚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40-41页 |
4.1.5 初始浓度对苯酚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41-42页 |
4.2 工艺参数优化 | 第42-51页 |
4.2.1 实验设计 | 第42-43页 |
4.2.2 响应面模型分析 | 第43-50页 |
4.2.3 最优工艺参数确定及验证 | 第50-51页 |
4.3 苯酚降解动力学模型 | 第51-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电解-A/O-DMBR处理含酚废水实验研究 | 第54-63页 |
5.1 电解-A/O-DMBR处理含酚废水 | 第54-60页 |
5.1.1 污染物去除效能变化 | 第54-56页 |
5.1.2 污泥浓度变化 | 第56-57页 |
5.1.3 污泥粘度变化 | 第57-58页 |
5.1.4 RH变化 | 第58页 |
5.1.5 溶解性性微生物产物(SMP)变化 | 第58-60页 |
5.2 膜污染倾向分析 | 第60-6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3页 |
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