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缩略词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2页 |
1.1 乳腺癌概述 | 第14-16页 |
1.2 乳腺癌各分子分型与临床病例特征分析 | 第16-18页 |
1.3 p53突变与癌症治疗 | 第18-27页 |
1.3.1 p53的结构和功能 | 第18-23页 |
1.3.2 p53的调节机制 | 第23页 |
1.3.3 突变p53与肿瘤 | 第23-24页 |
1.3.4 突变p53的LOF和GOF | 第24-26页 |
1.3.5 靶向p53的治疗策略 | 第26-27页 |
1.4 PIK3CA突变与乳腺癌 | 第27-32页 |
1.4.1 PIK3CA简介 | 第27-29页 |
1.4.2 PIK3CA突变与乳腺癌 | 第29-30页 |
1.4.3 PIK3CA突变与乳腺癌药物治疗 | 第30页 |
1.4.4 PIK3CA突变与乳腺癌预后 | 第30-32页 |
第二章 正文 | 第32-79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32-40页 |
2.1.1 样本来源及临床资料 | 第32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32-33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33-35页 |
2.1.4 主要试剂配制 | 第35-39页 |
2.1.5 技术路线 | 第39-4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0-59页 |
2.2.1 样品收集与保存 | 第40-41页 |
2.2.2 石蜡包埋块的制作 | 第41-42页 |
2.2.3 切片和HE染色 | 第42-43页 |
2.2.4 免疫组化 | 第43-47页 |
2.2.5 照片的获取 | 第47页 |
2.2.6 IHC结果判定 | 第47-48页 |
2.2.7 RNA和DNA的同时提取 | 第48-51页 |
2.2.8 DNA的单独提取 | 第51-52页 |
2.2.9 RNA和DNA的质量检测 | 第52-53页 |
2.2.10 cDNA的合成 | 第53-54页 |
2.2.11 引物设计 | 第54-56页 |
2.2.12 PCR与测序 | 第56-57页 |
2.2.13 测序结果分析 | 第57-59页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9-79页 |
2.3.1 病人临床资料 | 第59-60页 |
2.3.2 HE染色结果 | 第60-63页 |
2.3.3 免疫组化(IHC)结果 | 第63-66页 |
2.3.4 p53基因的突变情况 | 第66-68页 |
2.3.5 PIK3CA基因的突变情况 | 第68-71页 |
2.3.6 不同分子亚型病人的免疫组化和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 第71-75页 |
2.3.7 88例云南地区乳腺癌患者的基本临床信息总结与分析 | 第75-79页 |
第三章 结论和讨论 | 第79-84页 |
3.1 结论 | 第79-80页 |
3.2 讨论 | 第80-84页 |
3.2.1 各分子亚型病人基本临床信息讨论 | 第80-81页 |
3.2.2 乳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与P53异常分析 | 第81-82页 |
3.2.3 乳腺癌突变结果的讨论分析 | 第82-83页 |
3.2.4 展望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3页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