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量水质的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计算方法研究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变量注释表 | 第17-18页 |
1 绪论 | 第18-2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8-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7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2 101 工作面地质及水文地质 | 第29-43页 |
2.1 工作面概况 | 第29-30页 |
2.2 工作面地质 | 第30-33页 |
2.3 工作面水文地质 | 第33-43页 |
3 101 工作面突水规律分析 | 第43-53页 |
3.1 涌水量变化过程 | 第43-44页 |
3.2 涌水量与水位变化的关系 | 第44-47页 |
3.3 涌水量与水质变化的关系 | 第47-50页 |
3.4 涌水量与推进、采高的关系 | 第50-51页 |
3.5 综合分析 | 第51-53页 |
4 基于水量—水质法的导高理论计算 | 第53-64页 |
4.1 边界概化 | 第53-55页 |
4.2 数学模型 | 第55-57页 |
4.3 参数确定 | 第57-59页 |
4.4 模型计算 | 第59-61页 |
4.5 水量计算评估 | 第61-64页 |
5 基于水量-水质法的导高数值模拟 | 第64-82页 |
5.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第64-66页 |
5.2 模型识别 | 第66-79页 |
5.3 水量-水质法模型计算 | 第79-82页 |
6 多种方法对比检验 | 第82-99页 |
6.1 经验公式法 | 第82-86页 |
6.2 彬长矿区矿井比拟法 | 第86-90页 |
6.3 UDEC数值模拟 | 第90-97页 |
6.4 计算结果对比检验 | 第97-9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1页 |
7.1 结论 | 第99页 |
7.2 展望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8页 |
作者简历 | 第108-11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