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A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边坡液化流滑研究概述 | 第13-16页 |
1.3 液化砂土-桩相互作用研究概述 | 第16-17页 |
1.4 液化后砂土流体特性的研究概述 | 第17-18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6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近十年四次地震液化流滑现象回顾 | 第21-32页 |
2.1 四次地震概述 | 第21-22页 |
2.2 天然边坡流滑 | 第22-24页 |
2.3 河湖、滨海岸堤流滑 | 第24-29页 |
2.4 尾矿坝流滑 | 第29-30页 |
2.5 液化流滑震害的防御措施 | 第30-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基于VOF方法的液化后砂土流动变形分析 | 第32-48页 |
3.1 粘性流体方程及自由界面求解的VOF方法介绍 | 第32-36页 |
3.1.1 粘性流体方程 | 第32-34页 |
3.1.2 自由界面求解的VOF方法介绍 | 第34-36页 |
3.2 液化后砂土二维流动变形分析 | 第36-43页 |
3.2.1 液化后砂土二维模型简介 | 第36-37页 |
3.2.2 数值计算与物理模型对比分析 | 第37-39页 |
3.2.3 牛顿流体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9-40页 |
3.2.4 幂律型非牛顿流体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0-43页 |
3.3 液化后砂土二维与三维流动变形结果比较 | 第43-46页 |
3.3.1 三维模型简介 | 第43页 |
3.3.2 牛顿流体模型计算结果比较 | 第43-45页 |
3.3.3 非牛顿流体模型计算结果比较 | 第45-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基于VOF方法的液化后砂土流滑推桩效应研究 | 第48-72页 |
4.1 流固耦合计算模型介绍 | 第48-53页 |
4.1.1 流固耦合基本力学模型 | 第48-51页 |
4.1.2 流固耦合有限元模型[105] | 第51-53页 |
4.2 单桩情形下液化后砂土流滑推桩效应分析 | 第53-61页 |
4.2.1 单桩情形下计算模型简介 | 第53-54页 |
4.2.2 基于牛顿流体模型的液化后砂土对单桩的推桩效应分析 | 第54-56页 |
4.2.3 基于非牛顿流体模型的液化后砂土对单桩的推桩效应分析 | 第56-61页 |
4.3 群桩情形下液化后砂土流滑推桩效应分析 | 第61-70页 |
4.3.1 群桩情形下计算模型简介 | 第61-62页 |
4.3.2 基于牛顿流体模型的液化后砂土对群桩的推桩效应分析 | 第62-64页 |
4.3.3 基于非牛顿流体模型的液化后砂土对群桩的推桩效应分析 | 第64-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五章 基于边界层理论的饱和砂土流体特性测试装置的研发及应用 | 第72-84页 |
5.1 理论推导 | 第72-75页 |
5.1.1 摩擦阻力系数 | 第72页 |
5.1.2 圆柱转子摩擦力矩与流体表观黏度计算 | 第72-75页 |
5.2 黏度测量系统 | 第75-77页 |
5.2.1 系统组成 | 第75-76页 |
5.2.2 参数标定 | 第76-77页 |
5.3 液化砂土流体特性试验研究 | 第77-83页 |
5.3.1 试验概况 | 第77-79页 |
5.3.2 试验结果 | 第79-8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84-85页 |
6.2 待研究问题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待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