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1.1 选题来源 | 第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7-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亚投行的成立及其重要意义 | 第18-31页 |
2.1 亚投行的成立 | 第18-26页 |
2.1.1 亚投行成立的背景 | 第18-23页 |
2.1.2 亚投行的宗旨 | 第23页 |
2.1.3 亚投行的运行机制 | 第23-26页 |
2.2 亚投行的重要意义 | 第26-31页 |
2.2.1 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 第26-27页 |
2.2.2 推动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进程 | 第27-28页 |
2.2.3 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 第28-31页 |
第3章 亚投行给中国带来的机遇 | 第31-42页 |
3.1 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 | 第31-33页 |
3.1.1 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 第31-32页 |
3.1.2 加速“一带一路”建设进程 | 第32页 |
3.1.3 刺激国内基础产业快速发展 | 第32-33页 |
3.2 为中国政府解决国际问题带来新的契机 | 第33-37页 |
3.2.1 有助于中国南海问题的解决 | 第33-35页 |
3.2.2 为缓解朝鲜核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 第35-36页 |
3.2.3 提升中国处理国际金融事务的话语权 | 第36-37页 |
3.3 推动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建设 | 第37-42页 |
3.3.1 密切区域间的战略合作 | 第37-39页 |
3.3.2 贡献中国建设性力量 | 第39-40页 |
3.3.3 有益于中国和平外交战略的实现 | 第40-42页 |
第4章 亚投行的设立给中国带来的挑战 | 第42-53页 |
4.1 中国主导倍受压力 | 第42-44页 |
4.1.1 投资的风险 | 第42页 |
4.1.2 中国自身实力建设存在不足 | 第42-43页 |
4.1.3 亚投行运行过程中面临创新压力 | 第43-44页 |
4.2 既得利益国利益角逐 | 第44-46页 |
4.2.1 亚洲区域内存在分歧和摩擦 | 第44-45页 |
4.2.2 欧洲国家对亚投行的影响 | 第45页 |
4.2.3 部分国家对亚投行的曲解 | 第45-46页 |
4.3 地缘政治战略博弈 | 第46-53页 |
4.3.1 美国的牵制 | 第46-49页 |
4.3.2 东南亚国家的牵制 | 第49-50页 |
4.3.3 东北亚国家的牵制 | 第50-53页 |
第5章 把握中国战略机遇期打造亚洲治理平台 | 第53-64页 |
5.1 完善亚投行的建设 | 第53-56页 |
5.1.1 强化亚投行的投资条件降低投资风险 | 第53页 |
5.1.2 创新亚投行的运行机制 | 第53-55页 |
5.1.3 注重与老牌多边金融机构的合作 | 第55-56页 |
5.2 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 第56-59页 |
5.2.1 继续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 | 第56-57页 |
5.2.2 发展开放型经济 | 第57页 |
5.2.3 加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 第57-59页 |
5.3 创新外交理念和方式 | 第59-64页 |
5.3.1 扩大金融外交的层次 | 第59-60页 |
5.3.2 坚持双轮驱动和全球布局 | 第60-62页 |
5.3.3 发挥负责任大国影响力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