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冷链物流组织模式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页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冷链物流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4-18页 |
2.1 系统动力学理论简介 | 第14页 |
2.2 组织模式的概念 | 第14-16页 |
2.3 冷链物流的相关定义 | 第16-18页 |
2.3.1 冷链的定义及分类 | 第16页 |
2.3.2 冷链物流 | 第16-18页 |
第三章 冷链物流组织模式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 | 第18-32页 |
3.1 冷链物流组织模式现状分析 | 第18-22页 |
3.1.1 冷链物流基本运作流程 | 第18页 |
3.1.2 冷链物流三大组织模式 | 第18-19页 |
3.1.3 冷链物流各类组织模式的存在问题 | 第19-22页 |
3.2 冷链物流组织模式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前提 | 第22-24页 |
3.2.1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的目的 | 第22-23页 |
3.2.2 系统动力学模型边界的确定 | 第23页 |
3.2.3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相关假设 | 第23页 |
3.2.4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主要因素分析 | 第23-24页 |
3.3 冷链物流组织模式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24-32页 |
3.3.1 因果回路图模型 | 第24-26页 |
3.3.2 流量存量模型 | 第26-27页 |
3.3.3 关键变量分析 | 第27-30页 |
3.3.4 模型主要方程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冷链物流组织模式实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 第32-47页 |
4.1 基础数据及模型检验 | 第32-36页 |
4.1.1 基础数据收集 | 第32-35页 |
4.1.2 模型的有效性检验 | 第35-36页 |
4.2 冷链物流的组织模式分析 | 第36-38页 |
4.3 冷链共同配送模式下的重要因素分析 | 第38-43页 |
4.3.1 信息技术水平 | 第38-40页 |
4.3.2 组织能力 | 第40-41页 |
4.3.3 流通加工作业效率 | 第41-43页 |
4.4 冷链物流的改进策略 | 第43-47页 |
4.4.1 信息共享 | 第43-44页 |
4.4.2 加强合作 | 第44-45页 |
4.4.3 有效衔接 | 第45-4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5.1 研究总结 | 第47页 |
5.2 研究不足与后期展望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附录 | 第54-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附件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