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1 审判中心主义与控辩平等概述 | 第12-15页 |
1.1 审判中心主义的内涵 | 第12-13页 |
1.1.1 审判中心主义的本土建构 | 第12页 |
1.1.2 审判中心主义的内容要求 | 第12-13页 |
1.2 控辩平等的内涵 | 第13-14页 |
1.2.1 控辩平等的理论发源及历史实践 | 第13页 |
1.2.2 控辩平等的内容要求 | 第13-14页 |
1.3 审判中心主义与控辩平等的逻辑联系 | 第14-15页 |
2 控辩平等的理论基础 | 第15-22页 |
2.1 无罪推定 | 第15-18页 |
2.1.1 无罪推定理念的产生和发展 | 第15页 |
2.1.2 无罪推定的内涵要求 | 第15-17页 |
2.1.3 无罪推定原则与控辩平等的逻辑联系 | 第17-18页 |
2.2 程序正义 | 第18-20页 |
2.2.1 程序正义理念的产生和发展 | 第18-19页 |
2.2.2 程序正义的内涵要求 | 第19-20页 |
2.2.3 程序正义与控辩平等的逻辑联系 | 第20页 |
2.3 程序主体论 | 第20-22页 |
2.3.1 程序主体论的产生和发展 | 第20-21页 |
2.3.2 程序主体论的内涵要求 | 第21页 |
2.3.3 程序主体论与控辩平等的逻辑联系 | 第21-22页 |
3 我国控辩关系的现状分析 | 第22-28页 |
3.1 我国控辩关系的发展特点:趋向平等但仍控强辩弱 | 第22-23页 |
3.2 我国控辩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平等 | 第23-25页 |
3.2.1 有罪推定倾向明显 | 第23页 |
3.2.2 辩护权落实难 | 第23-24页 |
3.2.3 有效辩护不足 | 第24页 |
3.2.4 检察机关的双重职能使控辩双方不可能平等 | 第24-25页 |
3.3 我国控辩关系中所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 第25-28页 |
3.3.1 司法工具化的传统倾向 | 第25-26页 |
3.3.2 专司辩护文化传统的缺失 | 第26页 |
3.3.3 公检法机关配合有余,互相制约、监督不足 | 第26-27页 |
3.3.4 辩护作用难以正常发挥 | 第27-28页 |
4 有关审判中心主义与控辩关系的域外考察 | 第28-34页 |
4.1 确立审判方的诉讼中心地位 | 第28-30页 |
4.1.1 确立司法独立的宪政体制 | 第28页 |
4.1.2 健全法官中立机制 | 第28-30页 |
4.2 严格规制控诉行为 | 第30-33页 |
4.2.1 对侦查行为的规制 | 第30-31页 |
4.2.2 对公诉行为的规制 | 第31-33页 |
4.3 保障辩护权的实现 | 第33-34页 |
4.3.1 实质保障被追诉人获得辩护权 | 第33页 |
4.3.2 实质保障律师辩护权 | 第33-34页 |
5 促进控辩平等的建议 | 第34-46页 |
5.1 贯彻先进理念,落实先进制度 | 第34-38页 |
5.1.1 贯彻权力制衡原则 | 第34-35页 |
5.1.2 贯彻疑罪从无原则 | 第35-36页 |
5.1.3 贯彻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 | 第36页 |
5.1.4 贯彻对抗制,促进庭审实质化 | 第36-37页 |
5.1.5 刑诉法中明确规定国际公约优先原则 | 第37-38页 |
5.2 调整涉诉各方机制 | 第38-42页 |
5.2.1 强化法官能动作用,弱化法院管理职能 | 第38-39页 |
5.2.2 改进检察权对审判权的法律监督模式 | 第39-40页 |
5.2.3 提高指派辩护的标准 | 第40-42页 |
5.3 改进诉讼程序设置 | 第42-46页 |
5.3.1 设立独立的量刑审判程序 | 第42页 |
5.3.2 赋予被告人一定的阅卷权 | 第42-43页 |
5.3.3 建立证人出庭作证奖励机制 | 第43-44页 |
5.3.4 强化科学技术在刑事司法领域的应用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