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1.2.1 单个光伏建模 | 第10-11页 |
1.2.2 多光伏电源模型与仿真 | 第11页 |
1.2.3 光伏电源接入对电网的影响 | 第11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光伏电源的结构与控制 | 第13-23页 |
2.1 引言 | 第13页 |
2.2 单个光伏电源结构 | 第13-19页 |
2.2.1 光伏电池组件 | 第13-15页 |
2.2.2 DC/DC斩波器 | 第15-17页 |
2.2.3 逆变器 | 第17-19页 |
2.3 MPPT控制算法简述 | 第19-21页 |
2.3.1 扰动观测法 | 第19页 |
2.3.2 定电压跟踪法 | 第19-20页 |
2.3.3 电导增量法 | 第20-21页 |
2.4 光伏电源的控制方法 | 第21-22页 |
2.4.1 恒功率控制 | 第21页 |
2.4.2 恒压/恒频控制 | 第21页 |
2.4.3 Droop控制 | 第21-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单个并网光伏系统建模与仿真 | 第23-47页 |
3.1 引言 | 第23页 |
3.2 光伏电源的九阶详细模型 | 第23-27页 |
3.2.1 光伏电池组件详细模型 | 第23页 |
3.2.2 斩波电路详细模型 | 第23-24页 |
3.2.3 逆变器详细模型 | 第24页 |
3.2.4 滤波器详细模型 | 第24-25页 |
3.2.5 控制环节详细模型 | 第25-27页 |
3.3 基于状态平均法的光伏电源五阶模型 | 第27-31页 |
3.3.1 斩波电路状态平均模型 | 第27-29页 |
3.3.2 逆变器状态平均模型 | 第29-30页 |
3.3.3 滤波器状态平均模型 | 第30-31页 |
3.3.4 逆变器控制平均模型 | 第31页 |
3.4 光伏电源三阶简化模型 | 第31-33页 |
3.5 光伏电源的稳态模型 | 第33-34页 |
3.6 光伏电源动态过程仿真 | 第34-46页 |
3.6.1 仿真场景及参数设置 | 第34-36页 |
3.6.2 仿真步骤与流程 | 第36页 |
3.6.3 仿真算法的收敛性分析 | 第36-39页 |
3.6.4 三种模型启动时的仿真 | 第39-40页 |
3.6.5 五阶模型与详细模型对比 | 第40-43页 |
3.6.6 三阶模型与详细模型对比 | 第43-45页 |
3.6.7 结论与分析 | 第45-4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光伏集群建模与仿真 | 第47-67页 |
4.1 引言 | 第47-48页 |
4.2 集群中光伏电源的归算 | 第48-49页 |
4.3 光伏集群建模与降阶 | 第49-56页 |
4.3.1 光伏集群的数学模型 | 第49-50页 |
4.3.2 光伏集群模型降阶 | 第50-52页 |
4.3.3 光伏集群的暂态等效电路 | 第52-56页 |
4.4 基于改进K-MEANS光伏集群的聚类与等值 | 第56-58页 |
4.5 光伏集群的动态过程仿真 | 第58-64页 |
4.5.1 仿真场景与参数设置 | 第58-59页 |
4.5.2 降阶模型的仿真 | 第59-60页 |
4.5.3 聚类等值模型的仿真 | 第60-63页 |
4.5.4 分析与结论 | 第63-64页 |
4.6 基于事件驱动的模型切换仿真策略 | 第64-6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5.1 结论 | 第67页 |
5.2 展望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