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地方旅游事业论文

旅游景区价值评估研究--以云凤山风景区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8-28页
    1.1 相关概念界定第8-10页
        1.1.1 旅游景区第8-9页
        1.1.2 价值与旅游景区价值第9-10页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2页
        1.2.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3 研究动态第12-26页
        1.3.1 价值理论研究进展第12-13页
        1.3.2 价值分类系统研究进展第13-20页
        1.3.3 价值评估技术研究进展第20-26页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第26-28页
        1.4.1 研究内容第26页
        1.4.2 研究方法第26-27页
        1.4.3 技术路线第27-28页
2 云凤山风景区旅游现状第28-44页
    2.1 地理位置与区位条件第28页
    2.2 自然地理特征第28-30页
        2.2.1 地质构造第28-29页
        2.2.2 地形第29页
        2.2.3 气候特征第29页
        2.2.4 河流水系第29-30页
        2.2.5 动植物资源第30页
    2.3 旅游资源概况第30-38页
        2.3.1 资源赋存第31-34页
        2.3.2 旅游资源分类第34-38页
    2.4 旅游客源市场第38-44页
        2.4.1 社会人口学特征第38-41页
        2.4.2 旅游行为特征第41-44页
3 构建云凤山风景区价值评估体系第44-50页
    3.1 云凤山风景区价值分类系统第44-45页
        3.1.1 利用价值第44页
        3.1.2 非利用价值第44-45页
    3.2 云凤山风景区价值评价方法第45-50页
        3.2.1 旅行费用法(TCM)第45-48页
        3.2.2 条件价值法(CVM)第48-50页
4 云凤山风景区价值评估第50-70页
    4.1 云凤山风景区利用价值评估第50-57页
        4.1.1 原始数据的获取第50页
        4.1.2 计算旅游率第50-51页
        4.1.3 估算消费者支出第51-52页
        4.1.4 建立城镇旅游率与消费者支出回归模型第52-54页
        4.1.5 建立旅游人次和追加费用回归模型第54-56页
        4.1.6 计算消费者剩余第56页
        4.1.7 计算旅游价值第56-57页
    4.2 云凤山风景区非利用价值评估第57-70页
        4.2.1 采访方式第57页
        4.2.2 问卷设计第57页
        4.2.3 统计数据分析第57-68页
        4.2.4 景区非利用价值估算第68-70页
5 主要结论及不足之处第70-73页
    5.1 主要结论第70-72页
        5.1.1 景区价值评估体系第70页
        5.1.2 景区价值评估方法第70页
        5.1.3 景区价值评估结果第70-72页
    5.2 不足之处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情况第78-79页
致谢第79-80页
附录第80-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宣室志》研究
下一篇:海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