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河流论文

潜流人工湿地处理污染河水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引言第10-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25页
    1.1 河流的治理与修复技术第12-23页
        1.1.1 我国河流的污染现状第12-13页
        1.1.2 河流污染的治理技术工艺第13-15页
        1.1.3 人工湿地工艺研究与应用现状第15-23页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第23-25页
        1.2.1 研究目的第23页
        1.2.2 研究内容第23-25页
第2章 孝妇河人工湿地中试工程的设计与建设第25-35页
    2.1 孝妇河人工湿地的技术思路第25-27页
    2.2 孝妇河人工湿地中试工程选址第27-28页
    2.3 孝妇河人工湿地中试工程的设计与建设第28-33页
        2.3.1 填料的初步选择第28页
        2.3.2 植物的初步选择第28-30页
        2.3.3 中试工程设计与建设第30-33页
    2.4 小结第33-35页
第3章 潜流人工湿地技术的构建与运行第35-54页
    3.1 试验装置与方法第35-38页
        3.1.1 填料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第35-37页
        3.1.2 人工湿地中试运行工况第37-38页
    3.2 填料的筛选研究第38-48页
        3.2.1 填料物理化学性能评价第38-42页
        3.2.2 污染物去除效果分析第42-47页
        3.2.3 系统内酸碱及氧化还原环境分析第47-48页
    3.3 植物组合研究第48-50页
        3.3.1 对氮的去除第48-49页
        3.3.2 对 CODCr的去除第49-50页
    3.4 污染物沿程降解分析第50-51页
    3.5 填料与植物的综合性能评价第51-52页
        3.5.1 填料的综合评价第51-52页
        3.5.2 植物的综合评价第52页
        3.5.3 构建潜流人工湿地系统的运行效果第52页
    3.6 小结第52-54页
第4章 人工湿地的持续性运行研究第54-76页
    4.1 试验装置与方法第54-57页
        4.1.1 试验装置第54页
        4.1.2 试验方法第54-57页
    4.2 孝妇河水质、水量与自然环境变化规律第57-60页
    4.3 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的四季变化规律第60-65页
        4.3.1 混合填料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的季节变化规律第60-62页
        4.3.2 不同填料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的四季变化规律第62-65页
    4.4 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的逐年变化规律第65-67页
    4.5 夏季冲击负荷研究第67-68页
    4.6 冬季运行效果及强化第68-71页
        4.6.1 冬季运行效果分析第68-69页
        4.6.2 冬季运行效果的强化第69-70页
        4.6.3 冬季强化运行微生物活性分析第70-71页
    4.7 植物收割对人工湿地运行效果的影响第71-73页
    4.8 填料堵塞问题的研究第73-75页
        4.8.1 孔隙率的变化第73-74页
        4.8.2 填料堵塞物质中TOC和MLSS分析第74-75页
    4.9 小结第75-76页
第5章 人工湿地中生物系统特性研究第76-90页
    5.1 试验装置与方法第76-77页
    5.2 植物生长规律研究第77-83页
        5.2.1 第一年移栽植物的生长规律第77-80页
        5.2.2 第二年植物自然返青的生长规律第80-81页
        5.2.3 两年植物生长规律的比较第81-82页
        5.2.4 植物生长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第82-83页
    5.3 植物根系活性与湿地工艺特性的相关性研究第83-85页
        5.3.1 植物根系活性的季节变化规律第83页
        5.3.2 填料对植物根系活性的影响第83-84页
        5.3.3 植物根系活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第84页
        5.3.4 植物根系活性与污染物去除的相关性分析第84-85页
    5.4 酶活性与湿地工艺特性的相关性研究第85-89页
        5.4.1 酶活性的季节变化规律第85-87页
        5.4.2 酶活性与污染物去除的相关性分析第87-89页
    5.5 小结第89-90页
第6章 结论与建议第90-93页
    6.1 结论第90-92页
    6.2 建议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96页
致谢第96-97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97-98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东省金融资源的配置和经济分析
下一篇:择日:时间与生命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