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我国建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12-20页 |
| 第一节 附条件不起诉概述 | 第12-14页 |
| 一、附条件不起诉的概念 | 第12-13页 |
| 二、附条件不起诉的特点 | 第13-14页 |
| 第二节 我国建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 第14-18页 |
| 一、有利于解决日益严峻的犯罪形势下司法资源匮乏的问题 | 第14-15页 |
| 二、有利于完善现有的不起诉制度体系 | 第15-16页 |
| 三、有利于犯罪嫌疑人改造和重归社会 | 第16-18页 |
| 第三节 我国建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18-20页 |
| 一、已有的不起诉制度是建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基础 | 第18页 |
| 二、各地检查机关试行附条件不起诉的成功经验是实践基础 | 第18-19页 |
| 三、实现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是现实的动力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相关理论问题研究 | 第20-26页 |
|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 一、折中主义的刑罚目的 | 第20-21页 |
| 二、恢复性司法理论 | 第21-22页 |
| 三、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 第22-23页 |
| 第二节 理论争议 | 第23-26页 |
| 一、是否侵犯法院定罪权 | 第23-24页 |
| 二、是否会导致起诉裁量权滥用 | 第24-25页 |
| 三、是否违反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比较法研究 | 第26-34页 |
| 第一节 其他国家和地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介绍 | 第26-31页 |
| 一、德国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 第27-28页 |
| 二、日本的“起诉犹豫”制度 | 第28-29页 |
| 三、美国的“延缓起诉”制度 | 第29-30页 |
| 四、我国台湾地区的“缓起诉”制度 | 第30-31页 |
| 第二节 各国家和地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比较研究 | 第31-34页 |
| 一、适用范围 | 第31-32页 |
| 二、附加条件 | 第32页 |
| 三、检察官不起诉裁量权的大小 | 第32-33页 |
| 四、法律效力上的差异 | 第33-34页 |
| 第四章 我国建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构想 | 第34-47页 |
| 第一节 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范围 | 第35-38页 |
| 一、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对象 | 第35-36页 |
| 二、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条件 | 第36-38页 |
| 第二节 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程序 | 第38-44页 |
| 一、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程序 | 第38-40页 |
| 二、附条件不起诉决定的考察程序 | 第40-43页 |
| 三、附条件不起诉决定的效力 | 第43-44页 |
| 第三节 对附条件不起诉的制约措施 | 第44-47页 |
| 一、犯罪嫌疑人的制约与救济 | 第44-45页 |
| 二、被害人的制约 | 第45页 |
| 三、公安机关的制约 | 第45页 |
| 四、检察机关的内部制约 | 第45-46页 |
| 五、人民监督员的制约 | 第46-47页 |
| 结语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