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 ·后悔与反事实思维 | 第11页 |
| ·作为效应与不作为效应 | 第11-13页 |
| ·影响作为与不作为后悔的因素 | 第13-17页 |
| ·年龄 | 第13页 |
| ·自尊 | 第13-14页 |
| ·过去决策的结果 | 第14-15页 |
| ·接近性 | 第15页 |
| ·调节定向 | 第15-16页 |
| ·实验设计 | 第16-17页 |
| ·主要理论 | 第17-21页 |
| ·标准理论 | 第17-18页 |
| ·时间分布理论 | 第18页 |
| ·心理模型 | 第18-20页 |
| ·决策合理化理论 | 第20-21页 |
| ·调节匹配理论 | 第21页 |
| ·主要研究范式 | 第21-23页 |
| ·故事法 | 第21-22页 |
| ·真实生活范式 | 第22-23页 |
| ·真实决策情境法 | 第23页 |
| ·国内研究 | 第23页 |
| ·以往研究不足 | 第23-25页 |
| 2 研究构思 | 第25-28页 |
|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 ·研究假设 | 第25-26页 |
| ·研究框架 | 第26-27页 |
| ·技术路线 | 第27页 |
|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 第27-28页 |
| 3 实验一 中文调节方式问卷信效度研究 | 第28-34页 |
| ·研究对象 | 第28页 |
|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9-33页 |
| ·描述性数据 | 第29页 |
| ·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29-31页 |
| ·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31-32页 |
| ·聚合和区分效度 | 第32-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4 实验二 调节方式对作为和不作为后悔强度的影响——故事法范式 | 第34-37页 |
| ·被试 | 第34页 |
| ·调节方式测量 | 第34页 |
| ·实验材料与程序 | 第3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5页 |
| ·讨论 | 第35-37页 |
| 5 实验三 调节方式对作为和不作为后悔强度的影响——实验室决策范式 | 第37-41页 |
| ·被试 | 第37页 |
| ·实验设计与材料 | 第37-38页 |
| ·实验程序 | 第3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8-39页 |
| ·讨论 | 第39-41页 |
| 6 实验四 调节方式对作为和不作为后悔数量的影响 | 第41-43页 |
| ·被试 | 第41页 |
| ·研究方法 | 第4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2页 |
| ·时间对两类后悔数量影响 | 第41页 |
| ·运动倾向高低对两类后悔数量影响 | 第41-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7 总讨论 | 第43-47页 |
| ·中文版调节方式问卷 | 第43-45页 |
| ·调节匹配对后悔强度影响 | 第45-46页 |
| ·调节匹配对后悔记忆的影响 | 第46-47页 |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 ·研究结论 | 第47页 |
| ·研究不足 | 第47页 |
| ·研究展望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附录:调节方式倾向测量工具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