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微电网发展趋势和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1.2.1 国内外微电网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 1.2.2 多代理技术在微电网控制系统中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3 微电网通信架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13-14页 |
|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 第2章 基于多代理技术的微电网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第15-23页 |
| 2.1 引言 | 第15页 |
| 2.2 多代理技术 | 第15-16页 |
| 2.2.1 Agent基本概念 | 第15页 |
| 2.2.2 多代理系统 | 第15-16页 |
| 2.3 微电网控制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第16-20页 |
| 2.3.1 微电网控制系统结构 | 第16-18页 |
| 2.3.2 微电网控制系统通信架构和通信协议 | 第18-20页 |
| 2.4 微电网运行控制策略 | 第20-21页 |
| 2.4.1 并网模式运行控制策略 | 第20-21页 |
| 2.4.2 孤岛模式运行控制策略 | 第21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 第23-33页 |
| 3.1 引言 | 第23页 |
| 3.2 系统整体硬件结构 | 第23-25页 |
| 3.2.1 配网代理功能模块 | 第23-24页 |
| 3.2.2 微网代理功能模块 | 第24页 |
| 3.2.3 设备代理功能模块 | 第24-25页 |
| 3.3 微网代理硬件设计 | 第25-29页 |
| 3.3.1 S3C2440A处理器 | 第26-27页 |
| 3.3.2 微网代理通讯接口硬件电路设计 | 第27-29页 |
| 3.4 配网/微网断路器agent硬件设计 | 第29-32页 |
| 3.4.1 PIC18F66J60芯片介绍 | 第30页 |
| 3.4.2 以太网模块和断路器模块电路设计 | 第30-32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及测试 | 第33-53页 |
| 4.1 引言 | 第33页 |
| 4.2 系统软件功能 | 第33-34页 |
| 4.3 通信模块设计 | 第34-44页 |
| 4.3.1 Modbus/UDP协议 | 第34-36页 |
| 4.3.2 基于Modbus/UDP协议的以太网通信程序 | 第36-38页 |
| 4.3.3 Modbus/UDP协议性能测试 | 第38-39页 |
| 4.3.4 配网代理数据采集处理程序 | 第39页 |
| 4.3.5 Modbus RTU协议 | 第39-41页 |
| 4.3.6 基于Modbus RTU协议的RS485串口通信程序 | 第41-42页 |
| 4.3.7 微网代理数据采集处理程序 | 第42-43页 |
| 4.3.8 Modbus/UDP协议转Modbus RTU协议模块 | 第43-44页 |
| 4.4 监控模块设计 | 第44-47页 |
| 4.4.1 配网代理监控界面 | 第44-46页 |
| 4.4.2 微网代理监控界面 | 第46-47页 |
| 4.5 系统测试 | 第47-52页 |
| 4.5.1 微电网实验平台搭建 | 第47页 |
| 4.5.2 基于Modbus/UDP协议的以太网通信测试 | 第47-50页 |
| 4.5.3 基于Modbus RTU协议的RS85串口通信测试 | 第50页 |
| 4.5.4 系统整体测试 | 第50-52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3-55页 |
| 5.1 工作总结 | 第53页 |
| 5.2 进一步研究工作及展望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59-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