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煤自燃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煤自燃影响因素 | 第13-15页 |
1.2.2 煤自燃机理及假说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3 煤自燃防治工作 | 第16-18页 |
1.3 指标气体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3.1 一氧化碳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2 氢气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3.3 其它单一指标气体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2-2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6-34页 |
2.1 实验煤样选取与煤质分析 | 第26-27页 |
2.2 实验仪器与实验装置 | 第27-30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2.2.2 实验装置系统 | 第28-30页 |
2.3 实验准备 | 第30-31页 |
2.3.1 实验煤样制备 | 第30-31页 |
2.3.2 气相色谱仪调试 | 第31页 |
2.4 程序升温实验与恒温氧化实验 | 第31-34页 |
2.4.1 程序升温实验 | 第31-32页 |
2.4.2 恒温氧化实验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煤自燃过程 H_2生成规律及影响因素 | 第34-54页 |
3.1 H_2作为指标气体的重要性 | 第34-39页 |
3.1.1 指标气体的选取原则 | 第34-35页 |
3.1.2 H_2作指标气体 | 第35-39页 |
3.2 H_2的生成规律 | 第39-43页 |
3.2.1 实验结果 | 第39-41页 |
3.2.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3.3 温度及煤质对 H_2生成的影响 | 第43-46页 |
3.3.1 实验结果 | 第43-45页 |
3.3.2 温度的影响 | 第45页 |
3.3.3 煤质的影响 | 第45-46页 |
3.4 温度历程对 H_2释放规律的影响 | 第46-49页 |
3.4.1 实验结果 | 第47页 |
3.4.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3.5 粒径对 H_2生成的影响 | 第49-50页 |
3.5.1 实验结果 | 第49页 |
3.5.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3.6 煤样质量对 H_2生成的影响 | 第50-52页 |
3.6.1 实验结果 | 第50-51页 |
3.6.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3.7 反应器容积的影响 | 第52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H_2与其它指标气体的关联研究 | 第54-76页 |
4.1 H_2与 O_2的关联 | 第54-58页 |
4.1.1 程序升温条件下 H_2/O_2的关联 | 第54-56页 |
4.1.2 恒温条件下 H_2与 O_2的关联 | 第56-58页 |
4.1.3 H_2与 O_2的关联性分析 | 第58页 |
4.2 H_2与 CO、CO_2的关联 | 第58-64页 |
4.2.1 程序升温条件下 H_2/CO、H_2/CO_2的关联 | 第58-60页 |
4.2.2 恒温条件下 H_2与 CO、CO_2的关联 | 第60-63页 |
4.2.3 H_2与 CO、CO_2的关联分析 | 第63-64页 |
4.3 H_2与 CH_4的关联 | 第64-67页 |
4.3.1 程序升温条件下 H_2与 CH_4的关联 | 第64-65页 |
4.3.2 恒温条件下 H_2与 CH_4的关联 | 第65-66页 |
4.3.3 H_2与 CH_4的关联分析 | 第66-67页 |
4.4 H_2与其它指标气体的综合关联模型 | 第67-75页 |
4.4.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第67-68页 |
4.4.2 H_2与指标气体的线性关系 | 第68-70页 |
4.4.3 H_2与指标气体的数学关联 | 第70-7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76-77页 |
5.2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