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9-14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1.2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3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2 物化科技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建设的相关理论 | 第14-22页 |
2.1 物化科技资源等概念的界定 | 第14-17页 |
2.1.1 科技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 第14-15页 |
2.1.2 物化科技资源的概念分析 | 第15页 |
2.1.3 物化科技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建设的概念 | 第15-17页 |
2.2 物化科技资源高效利用的意义 | 第17-18页 |
2.2.1 促进科技发展和创新 | 第17页 |
2.2.2 带动其他事业的进步 | 第17页 |
2.2.3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依据 | 第17-18页 |
2.2.4 有助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 第18页 |
2.3 物化科技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建设的理论依据 | 第18-19页 |
2.3.1 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学 | 第18-19页 |
2.3.2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 | 第19页 |
2.4 物化科技资源高效利用与制度建设的关系 | 第19-22页 |
2.4.1 科技生产实践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 第19-20页 |
2.4.2“体”和“用”之间的关系 | 第20页 |
2.4.3 资源开发利用和保障的关系 | 第20-21页 |
2.4.4 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全局 | 第21-22页 |
3 物化科技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 第22-33页 |
3.1 国家层面 | 第22-26页 |
3.1.1 我国物化科技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建设现状 | 第22-24页 |
3.1.2 我国物化科技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建设的问题 | 第24-26页 |
3.2 地方层面──以安徽省为例 | 第26-28页 |
3.2.1 安徽省物化科技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建设现状 | 第26-27页 |
3.2.2 安徽省物化科技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建设的问题 | 第27-28页 |
3.3 单位层面──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 | 第28-33页 |
3.3.1 安徽农业大学物化科技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建设现状 | 第28-29页 |
3.3.2 安徽农业大学物化科技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建设的问题 | 第29-33页 |
4 物化科技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建设的内容 | 第33-37页 |
4.1 物化科技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 第33-35页 |
4.1.1 资源信息公开原则 | 第33-34页 |
4.1.2 避免闲置原则 | 第34页 |
4.1.3 方便使用原则 | 第34页 |
4.1.4 利益均衡原则 | 第34-35页 |
4.2 物化科技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 第35-37页 |
4.2.1 明确科技资源占有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 第35-36页 |
4.2.2 明晰科技投入和产出的关系 | 第36页 |
4.2.3 明确效率的追求和公平的价值导向 | 第36-37页 |
5 物化科技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建设的措施 | 第37-45页 |
5.1 借鉴经验 | 第37-39页 |
5.1.1 美国经验 | 第37-38页 |
5.1.2 日本经验 | 第38页 |
5.1.3 欧盟经验 | 第38-39页 |
5.2 提高意识 | 第39-41页 |
5.2.1 政府转变执政理念 | 第39-40页 |
5.2.2 坚持科学发展观 | 第40页 |
5.2.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教育 | 第40-41页 |
5.3 统一立法 | 第41-42页 |
5.3.1 明晰科技立法的层级和效力 | 第41页 |
5.3.2 完善立法建议 | 第41-42页 |
5.4 强化制度有效实施 | 第42-45页 |
5.4.1 激励机制 | 第43页 |
5.4.2 惩罚机制 | 第43-45页 |
结束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个人简介 | 第50-51页 |
个人发表论文情况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