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软件论文--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论文--软件工程论文

网构软件可靠性技术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8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3-15页
    1.2 研究内容与贡献第15-16页
    1.3 文章组织结构第16-18页
第二章 网构软件可靠性理论及现状研究第18-34页
    2.1 网构软件概念第18-19页
    2.2 网构软件应用及特点第19-22页
        2.2.1 网构软件的集成与应用第19-21页
        2.2.2 网构软件特点第21-22页
    2.3 网构软件可靠性概念第22-23页
    2.4 网构软件可靠性研究现状第23-33页
        2.4.1 软件可靠性分析方法和模型第23-25页
        2.4.2 网构软件可靠性模型和计算研究第25-30页
        2.4.3 进程代数形式化方法第30-31页
        2.4.4 转移概率获取方法第31-32页
        2.4.5 可靠性演化第32页
        2.4.6 可靠性分配第32-33页
    2.5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网构软件可靠性形式化方法研究第34-54页
    3.1 网构软件形式化模型定义第34-36页
    3.2 网构软件组合运算第36-38页
    3.3 网构软件代数系统第38-39页
    3.4 网构软件可靠性演算第39-49页
        3.4.1 网构软件结构可靠性第40-41页
        3.4.2 网构软件构件演化算法第41-43页
        3.4.3 网构软件可靠性随机进程代数表示第43-45页
        3.4.4 网构软件可靠性随机进程代数演算第45-47页
        3.4.5 网构软件可靠性演算方法第47-49页
    3.5 实验验证第49-52页
    3.6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四章 网构软件可靠性计算方法研究第54-91页
    4.1 网构软件的马尔可夫链特点第54-55页
    4.2 网构软件可靠性计算建模第55-59页
    4.3 构件可靠性计算方法第59-68页
        4.3.1 构件可靠性计算第59-68页
            4.3.1.1 构件可靠性计算第59-63页
            4.3.1.2 构件可靠性恢复度计算第63-65页
            4.3.1.3 基于HMM的可靠性计算第65-68页
        4.3.2 连接可靠性计算第68页
    4.4 转移概率及其计算第68-76页
        4.4.1 网构软件转移概率第68-69页
        4.4.2 网络因素下转移概率计算第69-70页
        4.4.3 转移概率计算模型第70-72页
        4.4.4 转移概率计算方法第72-73页
        4.4.5 转移概率计算算法第73-76页
            4.4.5.1 梯度投影法第73-75页
            4.4.5.2 转移概率计算算法设计第75-76页
    4.5 网构软件系统可靠性计算第76-79页
    4.6 系统可靠性影响分析第79-80页
    4.7 实验验证第80-89页
    4.8 本章小结第89-91页
第五章 网构软件系统可靠性演化计算研究第91-100页
    5.1 网构软件演化性第91-92页
    5.2 可靠性演化计算第92-95页
        5.2.1 可靠性演化计算第92-93页
        5.2.2 可靠性演化趋势计算第93-95页
    5.3 计算可靠性演化趋势算法第95-96页
    5.4 实验验证第96-99页
    5.5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第六章 网构软件系统可靠性分配第100-113页
    6.1 网构软件系统可靠性分配模型第101页
    6.2 基于结构的网构软件系统可靠性第101-102页
    6.3 网构软件MARKOV链生成方法第102-103页
    6.4 可靠性计算函数第103-106页
    6.5 网构软件构件可靠性分配第106-107页
        6.5.1 可靠性成本函数第106-107页
        6.5.2 可靠性规划分配第107页
    6.6 可靠性规划分配算法第107-109页
        6.6.1 惯性权重系数改进第108页
        6.6.2 约束条件处理第108页
        6.6.3 编码处理第108-109页
        6.6.4 可靠性分配算法设计第109页
    6.7 实验验证第109-111页
    6.8 本章小结第111-113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13-117页
    7.1 本文总结第113-115页
    7.2 网构软件可靠性研究展望第115-116页
        7.2.1 自动化提取的新方法第115页
        7.2.2 网络影响因素科学分析第115-116页
        7.2.3 可靠性专用化计算第116页
        7.2.4 可靠性并行计算第116页
    7.3 未来的研究工作第116-117页
致谢第117-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129-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铝胁迫下大豆GmAACT1和GmALF5基因的功能分析
下一篇:三维联合应急行动作战系统研究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