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中英文缩略语表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植物铝毒害 | 第12-13页 |
1.2 植物耐铝毒机制 | 第13-19页 |
1.2.1 植物耐铝的外部排斥机制 | 第14-18页 |
1.2.2 植物耐铝的内部忍耐机制 | 第18-19页 |
1.3 MATE 转运体家族 | 第19-21页 |
1.3.1 MATE 家族的功能分类 | 第20页 |
1.3.2 MATE 家族柠檬酸转运体 | 第20-21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3页 |
第2章 大豆GmAACT1和GmALF5基因的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3-4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2.1.1 材料 | 第23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2.1.3 实验试剂 | 第23-24页 |
2.1.4 主要溶液和培养基的配置 | 第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32页 |
2.2.1 植物培养 | 第24-25页 |
2.2.2 大豆根尖 RNA 提取 | 第25页 |
2.2.3 cDNA 第一条链合成 | 第25-26页 |
2.2.4 引物设计 | 第26页 |
2.2.5 基因 PCR 扩增 | 第26-27页 |
2.2.6 目的片段回收 | 第27-28页 |
2.2.7 载体 pCAMBIA3301 线性化及 Infusion 连接 | 第28-29页 |
2.2.8 大肠杆菌 DH5α转化及菌液验证 | 第29-30页 |
2.2.9 质粒提取 | 第30页 |
2.2.10 发根农杆菌感受态 K599 制备及转化 | 第30-32页 |
2.2.11 GmAACT1 和 GmALF5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2-43页 |
2.3.1 大豆根尖 RNA 的提取 | 第32-33页 |
2.3.2 大豆 GmAACT1 和 GmALF5 基因的扩增 | 第33页 |
2.3.3 Infusion 连接转化大肠杆菌 | 第33-34页 |
2.3.4 重组质粒 PCR 验证 | 第34页 |
2.3.5 重组质粒转化 K599 发根农杆菌 | 第34-35页 |
2.3.6 GmAACT1 和 GmALF5 基因序列及蛋白基本性质分析 | 第35-37页 |
2.3.7 GmAACT1 和 GmALF5 蛋白功能结构域预测 | 第37-38页 |
2.3.8 跨膜结构预测 | 第38-40页 |
2.3.9 GmAACT1 和 GmALF5 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 | 第40页 |
2.3.10 GmAACT1 和 GmALF5 基因同源比对及其进化树分析 | 第40-43页 |
2.4 讨论 | 第43-45页 |
第3章 大豆 GmAACT1 和 GmALF5 基因在耐铝中的功能分析 | 第45-67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3.1.1 材料 | 第45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45-46页 |
3.1.3 实验试剂 | 第46页 |
3.1.4 主要溶液配置 | 第4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6-56页 |
3.2.1 GmAACT1 和 GmALF5 基因转录表达分析 | 第46-48页 |
3.2.2 启动子启动活性分析 | 第48-51页 |
3.2.3 GmAACT1 和 GmALF5 亚细胞定位 | 第51-54页 |
3.2.4 柠檬酸分泌速率的测定 | 第54-55页 |
3.2.5 苏木精染色 | 第55-5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6-64页 |
3.3.1 GmAACT1 和 GmALF5 基因转录表达分析 | 第56-58页 |
3.3.2 启动子瞬时表达分析 | 第58-61页 |
3.3.3 GmAACT1 和 GmALF5 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61-62页 |
3.3.4 Al 胁迫下根系柠檬酸分泌速率测定 | 第62-63页 |
3.3.5 苏木精染色 | 第63-64页 |
3.4 讨论 | 第64-67页 |
第4章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9页 |
作者简介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