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直肠癌根治术中肠系膜下动脉结扎水平及第三站淋巴结处理方式的研究进展 | 第14-25页 |
1.2.1 直肠癌患者肠系膜下动脉结扎水平的争论 | 第14-16页 |
1.2.2 直肠癌患者肠系膜下动脉结扎水平对远端结肠血供与术后吻合口瘘的影响 | 第16-17页 |
1.2.3 直肠癌患者第三站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 第17-18页 |
1.2.4 直肠癌患者肠系膜下动脉结扎水平对术后生存的影响及清扫第三站淋巴结的必要性 | 第18-20页 |
1.2.5 直肠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与预后的关系 | 第20-21页 |
1.2.6 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与 KRAS、NRAS 和 BRAF 基因突变的关系 | 第21-22页 |
1.2.7 直肠癌患者保留左结肠动脉的第三站淋巴结清扫术的提出与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第2章 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的第三站淋巴结清扫术与不保留左结肠动脉的第三站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 第25-45页 |
2.1 前言 | 第25-26页 |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6-33页 |
2.2.1 研究对象 | 第26-27页 |
2.2.2 研究方法 | 第27-33页 |
2.3 结果 | 第33-40页 |
2.3.1 一般临床信息 | 第33-34页 |
2.3.2 边缘动脉弓压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35页 |
2.3.3 两组间边缘动脉弓压力的比较分析 | 第35-39页 |
2.3.4 两组间淋巴结收获数量和手术时间的比较分析 | 第39页 |
2.3.5 边缘动脉弓压力与吻合口瘘的关系 | 第39-40页 |
2.4 讨论 | 第40-45页 |
第3章 直肠癌第三站淋巴结的微转移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以及 KRAS、NRAS、BRAF 基因突变间关系的探讨 | 第45-65页 |
3.1 前言 | 第45-46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6-54页 |
3.2.1 病例选择与标本采集 | 第46-47页 |
3.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7页 |
3.2.3 主要试剂 | 第47-48页 |
3.2.4 实验步骤 | 第48-54页 |
3.2.5 数据分析 | 第54页 |
3.3 结果 | 第54-60页 |
3.3.1 一般临床及病理信息 | 第54页 |
3.3.2 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结果 | 第54-56页 |
3.3.3 KRAS、NRAS、BRAF 基因突变的检测结果 | 第56-58页 |
3.3.4 影响第三站淋巴结微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 第58-60页 |
3.4 讨论 | 第60-65页 |
第4章 结论 | 第65-67页 |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81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