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页 |
1.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完善地域性建筑创作研究的理论体系 | 第10页 |
1.2.2 促进丽江地区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发展 | 第10-11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页 |
1.4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11-13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5 研究的方法 | 第13页 |
1.6 研究的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2 地域性建筑概述及其创作方法 | 第14-26页 |
2.1 地域性建筑的概念 | 第14页 |
2.2 地域性建筑理论的发展 | 第14-17页 |
2.3 中国地域性建筑概述 | 第17-20页 |
2.3.1 中国地域性建筑探索期 | 第17-18页 |
2.3.2 中国地域性建筑承前启后期 | 第18页 |
2.3.3 中国地域性建筑多元探索期 | 第18-20页 |
2.4 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影响因素 | 第20-23页 |
2.4.1 自然环境因素 | 第20-22页 |
2.4.2 宗教文化因素 | 第22页 |
2.4.3 经济技术因素 | 第22-23页 |
2.5 地域性建筑的创作具体手法 | 第23-25页 |
2.5.1 传统建筑的整体模拟创作手法 | 第23页 |
2.5.2 传统建筑符号提取创作手法 | 第23-24页 |
2.5.3 传统建筑分解重构创作手法 | 第24-2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丽江大研古城与建筑构成特点 | 第26-44页 |
3.1 丽江的自然环境 | 第26-27页 |
3.1.1 丽江的地形地貌 | 第26-27页 |
3.1.2 丽江的气候条件 | 第27页 |
3.2 丽江的纳西族民俗文化 | 第27-30页 |
3.2.1 当地文化 | 第27-29页 |
3.2.2 民俗节庆 | 第29-30页 |
3.3 丽江大研古城聚落结构 | 第30-35页 |
3.3.1 丽江大研古城的选址 | 第30-31页 |
3.3.2 以“四方街”为聚落的核心 | 第31-32页 |
3.3.3 丽江大研古城的街道空间 | 第32-34页 |
3.3.4 丽江大研古城的水系分布 | 第34-35页 |
3.4 丽江纳西族传统民居构成 | 第35-43页 |
3.4.1 平面布局 | 第35-37页 |
3.4.2 建筑构架 | 第37-38页 |
3.4.3 空间构成 | 第38-39页 |
3.4.4 建筑细部装饰 | 第39-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丽江纳西族地域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 第44-56页 |
4.1 丽江地域性建筑概述 | 第44-45页 |
4.1.1 历史沿革 | 第44页 |
4.1.2 近代的城市规划 | 第44-45页 |
4.2 地域性建筑创作对丽江本土建筑发展的启示 | 第45-46页 |
4.3 丽江地域性建筑创作阶段 | 第46-49页 |
4.3.1 质朴探索期(1980-1995年) | 第46-47页 |
4.3.2 外皮模仿期(1995-2003年) | 第47-48页 |
4.3.3 风格严格控制时期(2003年-) | 第48-49页 |
4.4 丽江地域性建筑创作具体措施 | 第49-54页 |
4.4.1 设计结合自然 | 第49-51页 |
4.4.2 纳西族文化的传承 | 第51-52页 |
4.4.3 新旧建筑的结合 | 第52-53页 |
4.4.4 传统建筑空间的营造 | 第53-54页 |
4.4.5 传统建筑材料和现代建筑工艺的结合 | 第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5. 丽江世星文旅·古城东方一期项目实证研究 | 第56-85页 |
5.1 丽江世星文旅·古城东方一期设计简介 | 第56-57页 |
5.2 丽江世星文旅·古城东方一期项目的定位 | 第57-58页 |
5.3 丽江世星文旅·古城东方一期具体创作手法分析 | 第58-85页 |
5.3.1 秉承纳西民族的传统文化 | 第59-60页 |
5.3.2 严格保持古城的整体风格 | 第60-83页 |
5.3.3 现代建筑结构和传统建筑材料相结合 | 第83-85页 |
结语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作者简介 | 第91页 |
获奖情况 | 第91页 |
发表论文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