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饮料冷食制造工业论文--清凉饮料论文--功能饮料论文

微胶囊双歧杆菌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英文縮略表第12-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2页
    1.1 双歧杆菌概述第13-15页
        1.1.1 双歧杆菌的生理特性第13页
        1.1.2 双歧杆菌与人体健康第13-15页
        1.1.3 双歧杆菌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15页
    1.2 微胶囊技术简介第15-22页
        1.2.1 物理技术第16-19页
        1.2.2 化学技术第19-21页
        1.2.3 特殊方法第21-22页
    1.3 微胶囊益生菌常用壁材第22-25页
        1.3.1 多糖类第22-24页
        1.3.2 蛋白类第24-25页
        1.3.3 其他物质第25页
    1.4 美拉德反应产物在微胶囊益生菌中的应用第25-28页
        1.4.1 美拉德反应的概述第25-26页
        1.4.2 美拉德反应的影响因素第26-27页
        1.4.3 美拉德反应产物制备方法第27页
        1.4.4 美拉德反应产物在人体肠道内功能性研究第27-28页
    1.5 微胶囊益生菌在食品产品中的应用第28-31页
        1.5.1 酸奶第28-29页
        1.5.2 奶酪第29页
        1.5.3 冷冻奶制甜品第29页
        1.5.4 果汁第29-30页
        1.5.5 其他食用产品第30-31页
    1.6 微胶囊益生菌发展趋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第31页
    1.7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和意义第31-32页
        1.7.1 立题背景和意义第31页
        1.7.2 研究内容第31-32页
第二章 蛋白质与双歧杆菌的相互作用第32-47页
    2.1 引言第32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32-35页
        2.2.1 材料与试剂第32-33页
        2.2.2 仪器与设备第33页
        2.2.3 实验方法第33-34页
        2.2.4 数据分析方法第34-35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5-45页
        2.3.1 蛋白质预处理条件的确定第35-37页
        2.3.2 五种蛋白和四种双歧杆菌疏水性的测定结果第37-38页
        2.3.3 五种蛋白与不同双歧杆菌混合后疏水性的变化第38-40页
        2.3.4 五种蛋白与不同双歧杆菌混合后粒径的变化第40-43页
        2.3.5 SPI与B.longum混合后电位的变化第43页
        2.3.6 SPI与B.longum混合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的形态观察第43-44页
        2.3.7 SPI与B.longum的相互作用机理探讨第44-45页
    2.4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三章 多糖对双歧杆菌的保护作用第47-59页
    3.1 引言第47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7-49页
        3.2.1 材料与试剂第47页
        3.2.2 仪器与设备第47-48页
        3.2.3 试验方法第48-49页
        3.2.4 数据分析方法第4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9-57页
        3.3.1 不同种类多糖与B.longum混合后电位的变化第49-50页
        3.3.2 不同种类多糖与B.longum混合后紫外吸收的变化第50-52页
        3.3.3 不同种类多糖的流变性质第52-54页
        3.3.4 TEM观察不同种类多糖与B.longum混合后的形态学特性第54-55页
        3.3.5 不同种类多糖对B.longum保护效果的影响第55-56页
        3.3.6 pH值对三种卡拉胶的水解作用第56-57页
    3.4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四章 蛋白-多糖复合膜的构建及对益生菌的保护作用第59-77页
    4.1 引言第59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59-62页
        4.2.1 材料与试剂第59页
        4.2.2 仪器与设备第59页
        4.2.3 实验方法第59-62页
        4.2.4 数据分析方法第6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2-76页
        4.3.1 LBL制备微胶囊双歧杆菌第62-65页
        4.3.2 CC微胶囊双歧杆菌的制备第65-70页
        4.3.3 静电力主导制备的两种微胶囊双歧杆菌的形态学观察第70-71页
        4.3.4 静电力主导制备的两种包埋双歧杆菌的贮存期实验第71-73页
        4.3.5 胃肠道耐受实验第73-75页
        4.3.6 食品杀菌工艺耐受实验第75-76页
    4.4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五章 美拉德产物的制备及其在益生菌保护中的应用第77-93页
    5.1 引言第77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77-80页
        5.2.1 材料与试剂第77页
        5.2.2 仪器与设备第77-78页
        5.2.3 实验方法第78-80页
        5.2.4 数据分析第80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0-92页
        5.3.1 不同反应条件对美拉德反应产物的接枝度的影响第80-82页
        5.3.2 美拉德反应产物的流变学变化第82-84页
        5.3.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第84页
        5.3.4 芯、壁材最适配比的确定第84-85页
        5.3.5 不同壁材配比对微胶囊双歧杆菌贮存期的影响第85-87页
        5.3.6 微胶囊制备工艺的探讨第87-88页
        5.3.7 微胶囊双歧杆菌在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第88-89页
        5.3.8 胃肠道实验第89-91页
        5.3.9 杀菌工艺条件对MRPs微胶囊双歧杆菌存活率的影响第91-92页
    5.4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六章 微胶囊双歧杆菌在活菌型饮料中的应用研究第93-100页
    6.1 引言第93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93-95页
        6.2.1 材料与试剂第93页
        6.2.2 仪器第93-94页
        6.2.3 实验方法第94-95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95-99页
        6.3.1 添加自制微胶囊双歧杆菌的市售产品贮存期内pH值的影响第95-96页
        6.3.2 贮存期内添加自制微胶囊双歧杆菌的市售产品中活菌数的变化第96-97页
        6.3.3 不同环境温度对添加自制微胶囊双歧杆菌的市售成品贮存期影响第97-98页
        6.3.4 市售成品中添加自制微胶囊双歧杆菌后粘度的变化第98页
        6.3.5 自制活菌型胡萝卜发酵果汁饮料的制备第98-99页
    6.4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00-102页
    7.1 论文结论第100-101页
    7.2 创新点第101页
    7.3 建议与展望第101-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13页
致谢第113-114页
作者简历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肉种鸡日粮中添加锌和硒对子代骨骼肌发育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
下一篇:黄连解毒汤对2型糖尿病大鼠海马Alzheimer病样tau蛋白磷酸化途径的影响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