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民生视角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探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8-13页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第8-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1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9-10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1-12页
    1.4 论文创新点第12-13页
第2章 民生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概述第13-21页
    2.1 民生的内涵第13-16页
        2.1.1 我国学界对民生的理解第13页
        2.1.2 马克思主义对于民生内涵的表述第13-14页
        2.1.3 我国历代领导集体对民生内涵的丰富和发展第14-16页
    2.2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第16-18页
        2.2.1 时代变迁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解读第16-17页
        2.2.2 多元范畴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理解第17页
        2.2.3 主客观二元指向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17-18页
    2.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第18-21页
        2.3.1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本质要求第18页
        2.3.2 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支撑第18-19页
        2.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有力保障第19-21页
第3章 民生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第21-30页
    3.1 民生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渊源第21-24页
        3.1.1 唯物史观的科学表述第21-22页
        3.1.2 两者关联的横向比较第22页
        3.1.3 两者关联的纵向发展第22-24页
    3.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挑战第24-26页
        3.2.1 各领域民生问题制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第24-25页
        3.2.2 党的自身建设问题影响马克思大众化的进程第25页
        3.2.3 网络舆情及新媒体冲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第25-26页
    3.3 改善民生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26-28页
        3.3.1 民生领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突破口第26-27页
        3.3.2 民生是检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标尺第27页
        3.3.3 改善民生有利于提升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度第27-28页
    3.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改善民生具有能动反作用第28-30页
        3.4.1 先进的社会意识引领民生正向发展第28页
        3.4.2 大众化为改善民生提供理论支撑和价值支持第28-29页
        3.4.3 大众化的任务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民生利益第29-30页
第4章 民生视角下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探究第30-37页
    4.1 关注五大民生需求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30-33页
        4.1.1 经济民生是推进大众化的根本路径第30页
        4.1.2 政治民生是推进大众化的重要路径第30-31页
        4.1.3 文化民生是推进大众化的直接路径第31-32页
        4.1.4 社会民生是推进大众化的基础路径第32页
        4.1.5 生态民生是推进大众化的有效路径第32-33页
    4.2 制定实施宣传好党的民生政策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33-34页
        4.2.1 制定好党的民生政策是根本保证第33页
        4.2.2 实施好党的民生政策是重要保证第33-34页
        4.2.3 宣传好党的民生政策是直接条件第34页
    4.3 通过公众参与多渠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34-37页
        4.3.1 开辟公众参与渠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34-35页
        4.3.2 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35页
        4.3.3 利用大众传媒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35-37页
第5章 结束语第37-38页
参考文献第38-40页
在学研究成果第40-41页
致谢第41页

论文共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外力驱动下复杂网络同步特性的研究
下一篇:金属介电多层膜中表面等离极化激元的传输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