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厚垣孢普克尼亚菌产生的金轮霉素对秀丽隐杆线虫作用靶点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38页
    1 生防真菌厚垣孢普克尼亚菌研究进展第10-11页
        1.1 厚垣孢普克尼亚菌的生防机制第10-11页
        1.2 厚垣孢普克尼亚菌次生代谢产物研究进展第11页
    2 天然产物金轮霉素及其功能第11-17页
        2.1 生物学来源及一般特性第11-12页
        2.2 作为荧光探针第12页
        2.3 抑制F_1F_o-ATP合成酶第12-15页
        2.4 毒性第15-16页
        2.5 作用机制研究现状第16-17页
    3 秀丽隐杆线虫在小分子抗寄生虫药物作用靶点研究的作用第17-38页
        3.1 研究优势第17页
        3.2 研究策略第17-19页
        3.3 在抗动物寄生虫小分子药物靶点研究中的作用第19-34页
        3.4 在抗植物寄生虫小分子药物靶点研究中的作用第34-38页
第二章 厚垣孢普克尼亚菌中杀线虫化合物的筛选第38-5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8-45页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38-39页
        1.2 培养基和常用试剂的配制第39-40页
        1.3 供试材料第40页
        1.4 厚垣孢普克尼亚菌PDB发酵液对秀丽隐杆线虫和南方根结线虫毒性测试第40-42页
        1.5 PDB发酵液中金轮霉素的化学检测第42-43页
        1.6 厚普克尼亚菌发酵液对番茄生长情况的影响第43-44页
        1.7 真菌PDB发酵液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第44-45页
    2 结果与讨论第45-55页
        2.1 利用ITS序列进行的菌种鉴定第45-47页
        2.2 真菌PDB发酵液对秀丽隐杆线虫幼虫毒性测试结果第47页
        2.3 PDB发酵液中金轮霉素含量第47-49页
        2.4 金轮霉素D对秀丽隐杆线虫和南方根结线虫幼虫毒性测试结果第49-50页
        2.5 厚垣孢普克尼亚菌对番茄生长情况的影响第50-52页
        2.6 厚垣孢普克尼亚菌PDB发酵液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第52-55页
    3 小结第55-56页
第三章 金轮霉素D对秀丽隐杆线虫毒性研究第56-7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6-60页
        1.1 供试材料和试剂第56页
        1.2 培养基和常用试剂的配制第56页
        1.3 金轮霉素D对秀丽隐杆线虫毒性第56-58页
        1.4 微阵列芯片分析金轮霉素D对秀丽隐杆线虫基因表达水平影响第58-60页
        1.5 数据分析第60页
    2 结果与讨论第60-72页
        2.1 金轮霉素D对秀丽隐杆线虫毒性第61-63页
        2.2 金轮霉素D对秀丽隐杆线虫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第63-67页
        2.3 daf-16途径对金轮霉素D毒性的影响第67-70页
        2.4 与天然免疫相关的反应第70-72页
    3 小结第72-74页
第四章 秀丽隐杆线虫抗金轮霉素D突变的筛选及定位第74-11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5-90页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75-76页
        1.2 培养基和常用试剂的配制第76页
        1.3 供试线虫第76页
        1.4 筛选F_1F_o-ATP合成酶突变体对金轮霉素D抗性第76-77页
        1.5 筛选金轮霉素D抗性突变体第77-80页
        1.6 利用MT465株系对突变位点进行染色体定位第80-81页
        1.7 利用CB4856株系对突变位点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定位第81-89页
        1.8 金轮霉素D抗性突变体基因组重测序第89-90页
        1.9 构建蛋白系统发育树第90页
    2 结果与讨论第90-111页
        2.1 F_1F_o-ATP合成酶突变体对金轮霉素D抗性第91-93页
        2.2 甲基磺酸乙酯诱变和F2筛选获得金轮霉素D抗性突变体第93-94页
        2.3 突变体与野生型亲本的回交实验第94-95页
        2.4 判断突变体抗性是否为显性第95-96页
        2.5 利用定位线虫品系对突变位点进行染色体初步定位第96页
        2.6 利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对突变位点进行染色体和区间定位第96-98页
        2.7 突变体的全基因组测序第98-111页
    3 小结第111-113页
创新与展望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37页
附录第137-169页
研究成果第169-170页
致谢第170-171页

论文共1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预算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下一篇:资源衰退型城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研究--以云南省个旧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