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3页 |
(一) 本文选题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 本文的选题背景 | 第9页 |
2.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页 |
(三) 本文研究内容、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 论文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1-12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一、地方税收征管模式相关理论研究 | 第13-17页 |
(一) 地方税收征管模式理论基础 | 第13-14页 |
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3页 |
2. 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 | 第13-14页 |
3. 制度经济学理论 | 第14页 |
(二) 地方税收征管模式的概念与内容 | 第14-15页 |
1. 地方税收征管模式的涵义 | 第14-15页 |
2. 地方税收征管的范围与内容 | 第15页 |
(三) 地方税收征管模式的基本类型 | 第15-17页 |
1. 国外税收征管典型模式 | 第15-16页 |
2. 我国税收征管模式 | 第16-17页 |
二、内蒙古自治区地方税收征管模式现状分析 | 第17-22页 |
(一)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税收征管环境 | 第17-18页 |
1. 内蒙古自治区地税系统概况 | 第17页 |
2.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税收征管环境状况 | 第17-18页 |
(二) 内蒙古自治区现行地方税收征管方式 | 第18-19页 |
1. 采取集中征收的办法,推行“同城通办” | 第18页 |
2. 建立纳税人自行申报的纳税制度 | 第18-19页 |
3. 信息技术搭建税收管理员与纳税人联系的桥梁 | 第19页 |
4. 落实精细化管理,净化税收环境 | 第19页 |
(三)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税收征管的绩效 | 第19-22页 |
1. 税收征管水平大幅提高 | 第20页 |
2. 纳税服务取得积极成效 | 第20-21页 |
3. 税费收入持续增长,税收结构积极变化,税收职能显著增强 | 第21-22页 |
三、内蒙古自治区地方税收征管模式的问题和成因分析 | 第22-27页 |
(一)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税收征管模式的主要问题 | 第22-24页 |
1. 管理手段落后,专业化水平不高 | 第22页 |
2. 构设置不合理,基层“人少事多”矛盾凸显 | 第22-23页 |
3. 税源监控缺乏,管理盲区较多 | 第23页 |
4. 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信息执法、信息管税、信息服务难以实现 | 第23页 |
5. 纳税服务水平低,办税程序繁琐复杂,税收效率不高 | 第23页 |
6. 税收管理员责任重,风险大,税务稽查作用尚未真正发挥 | 第23-24页 |
7. 税企沟通较少,税法遵从度没有充分体现 | 第24页 |
(二) 内蒙古自治区现行地方税收征管模式问题的成因 | 第24-27页 |
1. 沿袭传统管理理念,现代化税收管理新理念创新不够 | 第24-25页 |
2. 征管制度不能及时适应税制改革发展的新要求 | 第25-26页 |
3. 税收管理方式没有满足税源可持续发展 | 第26页 |
4. 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管理能力提升速度太慢 | 第26页 |
5. 组织体系优化没有及时跟上现代化税收管理的效能要求 | 第26-27页 |
四、优化内蒙古自治区地方税收征管模式的措施 | 第27-34页 |
(一) 积极探索新征管模式,促进税源管理科学化 | 第27-29页 |
1. 重组管理职责职能 | 第27-28页 |
2. 稳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 | 第28页 |
3. 推进个体税收管理的社会化 | 第28-29页 |
(二) 进一步完善税收法律体系,实现税收管理法制化,并逐步提高公民纳税意识 | 第29页 |
1. 坚持依法治税原则,做好新征管模式下税收征管制度建设 | 第29页 |
2. 成立纳税服务局,专司纳税服务工作,逐步提高公民纳税意识 | 第29页 |
(三) 强化税务风险管理评估及内部稽查机制,提高稽查职能作用 | 第29-31页 |
1. 开展税收风险管理、评估工作 | 第29-30页 |
2. 以建立一级稽查为抓手,发挥打击型稽查的作用 | 第30-31页 |
(四) 以信息管税为依托,提高征管质量水平 | 第31-32页 |
1. 建立以“金税三期”为核心的税收征管应用信息化系统 | 第31页 |
2. 加强沟通协作,搭建综合治税平台 | 第31-32页 |
(五)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 第32-34页 |
1. 整合机构设置,优化部门人员结构 | 第32-33页 |
2.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完善激励、培训等机制 | 第33页 |
3. 制订科学严密的考核奖惩办法,确保有效实施 | 第33-34页 |
结束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