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塔东地区关键构造体制变革、成因机制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引言第12-30页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第12页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第12-23页
        1.2.1 盆地动力学现状第12-13页
        1.2.2 关键构造变革期的确定方法第13-15页
        1.2.3 关键构造变革的控制因素第15-16页
        1.2.4 构造体制转换对油气的控制作用第16-22页
        1.2.5 存在问题第22-23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3-26页
        1.3.1 研究内容第23-24页
        1.3.2 技术路线第24-26页
    1.4 完成的工作量第26页
    1.5 主要认识与创新点第26-30页
        1.5.1 主要认识第26-29页
        1.5.2 主要创新点第29-30页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30-43页
    2.1 地质背景第30-32页
    2.2 周缘大地构造环境第32-33页
    2.3 塔东地区的地球物理场与深部构造背景第33-40页
        2.3.1 布格重力异常特征第33-34页
        2.3.2 磁异常特征第34-35页
        2.3.3 剩余重力异常特征与盆地基底构造第35-37页
        2.3.4 地震层析成像结果揭示的速度结构第37-38页
        2.3.5 人工地震反射/折射剖面揭示的速度结构第38-40页
    2.4 塔东地区的油气地质条件第40-43页
        2.4.1 烃源岩特征第40-41页
        2.4.2 储集层特征第41-43页
第3章 塔东地区的不整合面及构造-地层层序第43-77页
    3.1 不整合面的识别第43-49页
    3.2 塔东地区的年代地层格架第49-53页
        3.2.1 连井年代地层格架第49-51页
        3.2.2 地震年代地层格架第51-53页
    3.3 不整合面剥蚀量的恢复第53-65页
        3.3.1 剥蚀量恢复的方法和原理第55-56页
        3.3.2 单井剥蚀量的特征第56-59页
        3.3.3 构造横剖面复原第59-62页
        3.3.4 剥蚀量的平面展布特征第62-65页
    3.4 构造-地层层序特征第65-77页
        3.4.1 基底构造层第66页
        3.4.2 南华系-震旦系构造-地层层序第66-67页
        3.4.3 寒武系-奥陶系构造-地层层序第67-70页
        3.4.4 志留系-泥盆系构造-地层层序第70-72页
        3.4.5 石炭系-三叠系构造-地层层序第72-74页
        3.4.6 侏罗系-白垩系构造-地层层序第74-75页
        3.4.7 新生界构造-地层层序第75-77页
第4章 塔东地区的断裂系统与地质结构第77-125页
    4.1 边界断裂特征第77-86页
        4.1.1 库鲁克塔格-孔雀河斜坡断裂系统第77-81页
        4.1.2 阿尔金断裂系统第81-86页
    4.2 各构造层的断裂特征第86-89页
        4.2.1 南华系-震旦系构造层的断裂特征第86页
        4.2.2 寒武系-奥陶系构造层的断裂特征第86-87页
        4.2.3 志留系-泥盆系构造层的断裂特征第87-88页
        4.2.4 石炭系-三叠系构造层的断裂特征第88页
        4.2.5 侏罗系-白垩系构造层的断裂特征第88页
        4.2.6 新生界构造层的断裂特征第88-89页
    4.3 各构造期的断裂特征第89-99页
        4.3.1 断裂发育时期的确定第89-91页
        4.3.2 震旦纪断裂构造特征第91-93页
        4.3.3 加里东中期的断裂构造特征第93-94页
        4.3.4 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的断裂构造特征第94-95页
        4.3.5 海西晚期的断裂构造特征第95-96页
        4.3.6 印支期的断裂构造特征第96-97页
        4.3.7 燕山期断裂构造特征第97-98页
        4.3.8 喜马拉雅期的断裂构造带特征第98-99页
    4.4 断裂系统特征第99-113页
        4.4.1 阿尔金-车尔臣断裂系统特征第100-105页
        4.4.2 满南-罗布泊断裂系统第105-110页
        4.4.3 库鲁克塔格-孔雀河斜坡断裂系统第110-111页
        4.4.4 断裂系统的分带和分区特征第111-113页
    4.5 塔东地区的地质结构第113-125页
        4.5.1 分层结构及其叠合差异性第113-121页
        4.5.2 分块结构及其复合差异性第121-123页
        4.5.3 不同单元的地质结构特征第123-125页
第5章 塔东地区的关键构造体制变革第125-138页
    5.1 关键构造变革期的确定第125-127页
    5.2 不同关键构造变革期的特征及成因机制第127-138页
        5.2.1 不同关键构造变革期的特征第127-134页
        5.2.2 塔东地区关键构造体制变革的成因机制第134-138页
第6章 塔东地区关键构造体制变革对油气的控制作用第138-190页
    6.1 温度场第138-150页
        6.1.1 热史模拟的计算方法第138-140页
        6.1.2 地质模型及地质参数第140-146页
        6.1.3 典型剖面的构造-热演化模拟第146-150页
    6.2 压力场第150-176页
        6.2.1 现今地层压力特征第150-156页
        6.2.2 古地层压力的恢复及演化第156-176页
    6.3 应力场第176-185页
        6.3.1 地质模型的建立第176-177页
        6.3.2 力学模型的建立第177-178页
        6.3.3 应力场的模拟结果第178-185页
    6.4 关键构造变革期的三场耦合特征第185-186页
    6.5 关键构造变革期的三场耦合对油气的控制作用第186-190页
第7章 认识与结论第190-192页
致谢第192-193页
参考文献第193-205页
附表第205-217页
附录第217页

论文共2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秦皇岛32-6油田明下段Ⅲ油组储层特征与地质建模
下一篇:SP珠宝公司财务风险识别与防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