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临沧市白莺山茶山旅游发展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二)实际意义 | 第11页 |
三、国内外研究及实践综述 | 第11-15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文献查阅法 | 第15页 |
(二)实地调查法 | 第15页 |
(三)定性分析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一、茶山旅游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页 |
二、产业融合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三、茶山旅游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7页 |
(二)产业融合理论 | 第17-18页 |
(三)体验经济理论 | 第18-19页 |
第三章 临沧市白莺山茶山旅游基本情况 | 第19-23页 |
一、白莺山概况 | 第19页 |
二、白莺山茶山旅游现状 | 第19-23页 |
第四章 白莺山茶山旅游优势分析 | 第23-30页 |
一、资源优势 | 第23-26页 |
(一)地文景观 | 第23页 |
(二)水域景观 | 第23-24页 |
(三)生物景观 | 第24页 |
(四)遗址遗迹 | 第24页 |
(五)建筑与设施 | 第24-25页 |
(六)旅游商品 | 第25-26页 |
二、古茶树种群优势 | 第26页 |
三、茶产品优势 | 第26-27页 |
(一)原材料丰富 | 第26页 |
(二)茶叶加工独具特色 | 第26-27页 |
(三)品牌具有一定知名度 | 第27页 |
四、文化优势 | 第27-28页 |
(一)地方风俗 | 第27-28页 |
(二)特色服饰 | 第28页 |
(三)禅茶文化 | 第28页 |
五、市场优势 | 第28-30页 |
第五章 临沧市白莺山茶山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30-36页 |
一、基础设施落后 | 第30-31页 |
(一)交通条件不利 | 第30页 |
(二)食宿条件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 第30页 |
(三)通信条件滞后 | 第30-31页 |
二、旅游产品开发不足 | 第31页 |
三、文化挖掘不够 | 第31-32页 |
(一)禅茶文化逐渐缺失 | 第31页 |
(二)民族特色文化保护不力 | 第31-32页 |
四、宣传推广薄弱,品牌打造不足 | 第32页 |
(一)产品品牌打造不力 | 第32页 |
(二)禅茶文化宣传不到位 | 第32页 |
五、茶旅结合不紧 | 第32-33页 |
六、专业人员缺乏 | 第33-34页 |
(一)技术人员缺乏 | 第33-34页 |
(二)旅游服务人员缺乏 | 第34页 |
七、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 第34-36页 |
第六章 临沧市白莺山茶山旅游发展对策 | 第36-42页 |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 第36页 |
(一)加大政府的引导性 | 第36页 |
(二)加大资金和信贷支持 | 第36页 |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第36-37页 |
(一)改善交通设施 | 第36-37页 |
(二)改善食宿条件 | 第37页 |
(三)加强信息服务设施建设 | 第37页 |
三、弘扬传统民族文化 | 第37-38页 |
(一)发扬禅茶文化,增加茶山旅游底蕴 | 第37-38页 |
(二)弘扬地方民族文化,丰富茶山旅游的形式和内容 | 第38页 |
四、加大旅游产品开发 | 第38-39页 |
(一)提高茶叶整体质量 | 第38页 |
(二)挖掘和开发民族文化产品 | 第38-39页 |
(三)开发禅茶旅游文化产品 | 第39页 |
五、加强宣传力度,打造知名品牌 | 第39-40页 |
(一)做好广告宣传 | 第39页 |
(二)搞好网站建设 | 第39页 |
(三)打造当地旅游品牌 | 第39-40页 |
六、加强茶旅结合程度 | 第40-41页 |
(一)加强茶产品与旅游结合度 | 第40页 |
(二)加强茶园与旅游结合度 | 第40页 |
(三)加强茶文化与旅游结合度 | 第40-41页 |
七、大力培养专业人员 | 第41-42页 |
(一)培养技术人员 | 第41页 |
(二)培养服务人员 | 第41-42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附录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