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整排取苗凸轮驱动机构参数设计与控制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3 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4.1 研究方案 | 第16-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移栽苗的物料特性试验及整排取苗方案设计 | 第19-25页 |
2.1 旱地钵苗移栽机取苗机构设计基本条件 | 第19-22页 |
2.1.1 育苗基质 | 第19页 |
2.1.2 苗盘结构 | 第19-20页 |
2.1.3 盘苗的形态特性 | 第20-21页 |
2.1.4 基质拉拔力测试 | 第21-22页 |
2.2 整排取苗装置系统方案设计 | 第22-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整排取苗装置理论分析与多目标优化设计 | 第25-36页 |
3.1 整排取苗装置设计基本要求 | 第25-26页 |
3.2 整排取苗装置结构与工作原理 | 第26-27页 |
3.3 取苗手机构的数学模型分析 | 第27-33页 |
3.3.1 取苗手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27页 |
3.3.2 运动学分析 | 第27-28页 |
3.3.3 位移方程 | 第28-30页 |
3.3.4 速度方程 | 第30-32页 |
3.3.5 加速度方程 | 第32-33页 |
3.4 取苗机构多目标优化函数建立与分析 | 第33-35页 |
3.4.1 苗针插入基质角度 | 第33页 |
3.4.2 苗针插入基质深度 | 第33-34页 |
3.4.3 苗针插入基质间距 | 第34页 |
3.4.4 弹簧夹投苗间距大于苗冠的直径 | 第34-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基于VB的机构参数设计优化与虚拟样机建立 | 第36-54页 |
4.1 基于VB的机构参数设计优化软件介绍 | 第36-42页 |
4.1.1 机构参数设计优化软件背景 | 第36页 |
4.1.2 软件界面 | 第36-42页 |
4.2 机构参数设计与优化 | 第42-49页 |
4.2.1 取苗机构夹持钵苗参数设计优化 | 第42-46页 |
4.2.2 机构间干涉检验优化 | 第46-49页 |
4.3 取苗机构的优化结果 | 第49-50页 |
4.4 取苗装置虚拟样机的建立 | 第50-53页 |
4.4.1 取苗装置的关键部件建模 | 第50-52页 |
4.4.2 取苗装置的虚拟样与 3D装配 | 第52-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取苗装置动力学分析与试验验证 | 第54-65页 |
5.1 理论模型仿真验证 | 第54-56页 |
5.1.1 轨迹方程数值计算 | 第54页 |
5.1.2 ADAMS运动仿真 | 第54-55页 |
5.1.3 轨迹对比分析 | 第55页 |
5.1.4 取苗装置执行末端速度与加速度分析 | 第55-56页 |
5.2 取苗受力分析与试验验证 | 第56-60页 |
5.2.1 夹持力受力分析 | 第56-59页 |
5.2.2 影响因素分析 | 第59-60页 |
5.3 试验验证 | 第60-64页 |
5.3.1 试验条件 | 第60页 |
5.3.2 试验对象及仪器设备 | 第60页 |
5.3.3 指标评价 | 第60-61页 |
5.3.4 试验设计 | 第61-62页 |
5.3.5 试验结果 | 第62-63页 |
5.3.6 方差分析 | 第63-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整排取苗装置控制系统设计 | 第65-77页 |
6.1 整排取苗装置控制系统硬件的选型 | 第65-72页 |
6.1.1 控制器选型 | 第65-66页 |
6.1.2 步进电机选型 | 第66-71页 |
6.1.3 整排取苗装置控制系统总体硬件结构图 | 第71-72页 |
6.2 整排取苗装置控制系统电路设计 | 第72页 |
6.3 整排取苗装置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72-76页 |
6.3.1 整排取苗装置控制系统控制参数 | 第72-73页 |
6.3.2 整排取苗装置控制系统编程软件 | 第73页 |
6.3.3 整排取苗装置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 第73-75页 |
6.3.4 整排取苗装置控制系统实物 | 第75-7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7.1 结论 | 第77-78页 |
7.2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作者简介 | 第84-85页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