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竹论文

黄秆乌哺鸡竹秆色变异基因(PvLhca1和PvLhca2)的克隆、鉴定及功能分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4页
    1.1 植物色彩变异研究进展第13-15页
        1.1.1 外界因素第13页
        1.1.2 植物自身因素第13-15页
            1.1.2.1 叶绿素第14页
            1.1.2.2 叶绿体第14页
            1.1.2.3 核基因第14-15页
    1.2 研究背景第15-17页
        1.2.1 竹资源与前景第15页
        1.2.2 黄秆乌哺鸡竹第15-17页
            1.2.2.1 生物学特性第15-16页
            1.2.2.2 特异性秆色第16-17页
    1.3 Lhca1和Lhca2蛋白研究进展第17-22页
        1.3.1 光合作用光系统第17-18页
        1.3.2 光系统Ⅰ(PSⅠ)第18-19页
        1.3.3 Lhca蛋白第19-21页
        1.3.4 毛竹中Lhca蛋白第21-22页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2-23页
    1.5 技术路线第23-24页
第二章 PvLhca1和PvLhca2基因cDNA全长的克隆及分析第24-48页
    2.1 实验材料第24页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24页
    2.3 实验方法第24-35页
        2.3.1 RACE第24-34页
            2.3.1.1 PvLhca1和PvLhca2基因特异性引物第24-25页
            2.3.1.2 总RNA提取第25-26页
            2.3.1.3 全绿秆叶 5′ RACE cDNA的制备第26-28页
            2.3.1.4 3′RACE cDNA的制备第28-29页
            2.3.1.5 实验步骤第29-34页
        2.3.2 基因cDNA克隆第34-35页
            2.3.2.1 总RNA的提取第34页
            2.3.2.2 cDNA模板制备第34-35页
            2.3.2.3 实验步骤第35页
    2.4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35页
        2.4.1 cDNA全长与氨基酸序列第35页
        2.4.2 不同物种同源基因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第35页
        2.4.3 蛋白质分析第35页
    2.5 结果分析第35-46页
        2.5.1 总RNA的提取第35-36页
        2.5.2 PvLhca1和PvLhca2 RACE扩增分析第36-38页
            2.5.2.1 PvLhca15′ RACE第36页
            2.5.2.2 PvLhca25′ RACE第36-37页
            2.5.2.3 PvLhca2基因 3′端延伸第37-38页
        2.5.3 cDNA扩增第38-39页
            2.5.3.1 PvLhca1基因CDNA区扩增第38-39页
            2.5.3.2 PvLhca2基因cDNA扩增第39页
        2.5.4 PvLhca1与PvLhca2基因cDNA序列分析第39-42页
        2.5.5 结构域鉴定第42-45页
        2.5.6 进化树分析第45页
        2.5.7 蛋白质三维预测第45-46页
    2.6 讨论第46-48页
第三章 PvLhca1和PvLhca2基因时空表达谱第48-54页
    3.1 实验材料第48-49页
        3.1.1 植物材料第48页
        3.1.2 试剂与仪器第48页
        3.1.3 定量RT-PCR引物设计第48-49页
    3.2 实验方法第49-50页
        3.2.1 提取植物的总RNA第49页
        3.2.2 合成cDNA链第49-50页
        3.2.3 实时定量RT-PCR检测第50页
    3.3 结果分析第50-52页
        3.3.1 PvLhca1在全黄竹笋和全绿竹笋对应节间表达差异第50-51页
        3.3.2 PvLhca2在全黄竹笋和全绿竹笋对应节间表达差异第51-52页
    3.4 讨论第52-54页
第四章 PvLhca1和PvLhca2基因编码蛋白表达差异分析第54-62页
    4.1 实验材料第54页
    4.2 仪器与试剂第54页
    4.3 实验步骤第54-57页
        4.3.1 实时定量RT-PCR第54-55页
        4.3.2 WB检测第55-57页
            4.3.2.1 多肽设计与合成第55页
            4.3.2.2 抗体生成第55页
            4.3.2.3 抗体制备第55-56页
            4.3.2.4 WB检测第56-57页
    4.4 结果分析第57-60页
        4.4.1 荧光定量RT-PCR分析第57-59页
            4.4.1.1 PvLhca1基因在不同条纹表达模式分析第57-58页
            4.4.1.2 PvLhca2基因在不同条纹表达模式分析第58-59页
        4.4.2 WB检测结果分析第59-60页
            4.4.2.1 效价检测第59页
            4.4.2.2 WB检测分析第59-60页
    4.5 讨论第60-62页
第五章 农杆菌介导PvLhca1和PvLhca2基因遗传转化拟南芥第62-76页
    5.1 实验材料第62-63页
        5.1.1 材料第62页
        5.1.2 试剂与仪器设备第62页
        5.1.3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引物的设计第62-63页
    5.2 实验方法第63-69页
        5.2.1 质粒的提取第63-64页
            5.2.1.1 pc1301质粒提取第63-64页
            5.2.1.2 目的基因质粒提取第64页
        5.2.2 添加酶切位点第64-65页
        5.2.3 限制性酶切第65页
        5.2.4 产物连接第65页
        5.2.5 转化大肠杆菌及阳性克隆筛选第65页
        5.2.6 菌检及测序第65-66页
        5.2.7 根癌农杆菌热激感受态的制备第66页
        5.2.8 转化农杆菌及阳性克隆筛选第66页
        5.2.9 重组质粒及PCR验证第66-67页
        5.2.10 拟南芥的培养第67页
        5.2.11 栽培拟南芥植株第67页
        5.2.12 浸花法侵染拟南芥第67页
            5.2.12.1 准备第67页
            5.2.12.2 制备侵染液第67页
            5.2.12.3 花序侵染第67页
        5.2.13 转基因种子的筛选第67-68页
        5.2.14 转基因植株验证第68页
            5.2.14.1 GUS染色第68页
            5.2.14.2 PCR验证第68页
        5.2.15 表型观察第68页
        5.2.16 P700测定第68页
        5.2.17 获得转基因植株第68-69页
    5.3 结果分析第69-74页
        5.3.1 构建表达载体第69-70页
        5.3.2 转基因验证第70-72页
            5.3.2.1 幼苗期观察第70-71页
            5.3.2.2 GUS检测第71页
            5.3.2.3 PCR验证第71-72页
        5.3.3 表型分析第72-73页
        5.3.4 叶绿素P700活性第73-74页
    5.4 讨论第74-76页
第六章 不同秆色来源的PvLhca1和PvLhca2 cDNA序列和DNA序列的差异分析第76-85页
    6.1 实验材料第76页
    6.2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第76页
    6.3 实验步骤第76-79页
        6.3.1 总RNA的提取第76页
        6.3.2 cDNA模板制备第76-77页
        6.3.3 DNA的提取第77页
        6.3.4 序列扩增第77-79页
            6.3.4.1 cDNA全长扩增第77-78页
            6.3.4.2 DNA全长扩增第78-79页
    6.4 结果分析第79-84页
        6.4.1 PvLhca1和PvLhca2 cDNA序列分析第79-81页
            6.4.1.1 PvLhca1-cDNA序列在全黄秆和全绿秆中序列比较第79-80页
            6.4.1.2 PvLhca2-cDNA序列在全黄秆和全绿秆中序列比较第80-81页
        6.4.2 PvLhca1和PvLhca2 DNA序列分析第81-84页
            6.4.2.1 PvLhca1-DNA序列在全黄秆和全绿秆中序列比较第81-83页
            6.4.2.2 PvLhca2-DNA序列在全黄秆和全绿秆中序列比较第83-84页
    6.5 讨论第84-85页
第七章 PvLhca1和PvLhca2基因上游调控序列的克隆第85-95页
    7.1 实验材料第85页
    7.2 仪器与试剂第85页
    7.3 实验方法第85-89页
        7.3.1 全绿秆与全黄秆笋样总RNA提取第85页
        7.3.2 高纯DNA提取第85-86页
        7.3.3 特异性引物设计第86页
        7.3.4 片段扩增第86-89页
            7.3.4.1 建库第86-88页
            7.3.4.2 PCR扩增第88-89页
    7.4 调控元件预测第89页
    7.5 结果分析第89-92页
        7.5.1 PvLhca1上游调控序列的克隆和比较第89-91页
        7.5.2 PvLhca2-上游调控序列的克隆和比较第91-92页
    7.6 上游序列调控元件的预测第92-94页
        7.6.1 全黄秆PvLhca1上游序列调控元件的预测第92-93页
        7.6.2 全黄秆PvLhca2上游序列调控元件的预测第93-94页
    7.7 讨论第94-95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95-97页
    8.1 研究结论第95-96页
    8.2 展望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4页
个人简介第104-105页
致谢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大瘿蜂”分类研究
下一篇:基于RNA-seq的‘细榧高含油量分子机制初探及SSR标记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