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有色金属论文--铜论文

四川会理拉拉铜矿红泥坡矿段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引言第10-14页
    1.1 研究区地理位置、交通、经济概况第10-11页
    1.2 拉拉铜矿红泥坡矿段研究现状第11页
        1.2.1 我国铜矿床的基本特点第11页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第11页
    1.3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1-12页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2页
    1.5 论文完成实物工作量第12-14页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4-25页
    2.1 大地构造位置第14-15页
    2.2 区域地层第15-19页
        2.2.1 下元古界河口群(Pt_1)第15-16页
        2.2.2 中元古界昆阳群(Pt_2)第16页
        2.2.3 三叠系白果湾组(T_3b)第16页
        2.2.4 第四系(Q)第16-19页
    2.3 区域构造第19-21页
        2.3.1 断裂第19-20页
        2.3.2 褶皱第20-21页
    2.4 区域岩浆活动第21-22页
        2.4.1 早期火山岩第21页
        2.4.2 晚期侵入岩第21-22页
    2.5 变质作用第22-23页
        2.5.1 区域变质作用第22页
        2.5.2 气-液变质作用第22页
        2.5.3 接触变质作用第22-23页
        2.5.4 动力变质作用第23页
    2.6 区域矿产特征第23-25页
        2.6.1 区域典型铜矿床的控矿条件第23-24页
        2.6.2 区域铜矿产分布及成矿规律第24-25页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第25-39页
    3.1 矿区地质第25-27页
    3.2 矿体地质第27-32页
        3.2.1 (1)号矿体第29-30页
        3.2.2 (2)号矿体第30页
        3.2.3 (3)号矿体第30-31页
        3.2.4 (4)号矿体第31-32页
        3.2.5 (5)号矿体第32页
    3.3 矿石类型及特征第32-35页
        3.3.1 矿石类型第32页
        3.3.2 矿石特征第32-35页
    3.4 围岩蚀变第35-37页
        3.4.1 绿泥石-碳酸盐-硅化-钠长石化组合第36页
        3.4.2 碳酸盐-硅化-钠长石化组合第36-37页
        3.4.3 碳酸盐-硅化-黑云母化-绿泥石化-钠长石化组合第37页
    3.5 成矿期及成矿阶段划分第37-39页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第39-56页
    4.1 含矿岩系地球化学特征第39-44页
        4.1.1 常量元素第39-40页
        4.1.2 微量元素第40-43页
        4.1.3 稀土元素第43-44页
    4.2 同位素地球化学第44-47页
        4.2.1 硫同位素第44-45页
        4.2.2 铅同位素第45-46页
        4.2.3 氢、氧同位素第46-47页
        4.2.4 锶同位素第47页
    4.3 流体包裹体第47-56页
        4.3.1 显微岩相学特征第48-50页
        4.3.2 包裹体物理性质第50-53页
        4.3.3 包裹体盐度、密度和压力第53-54页
        4.3.4 与其他矿床的对比第54-56页
第5章 矿床成因讨论第56-59页
    5.1 成矿物质来源第56页
    5.2 成矿流体性质、起源及迁移机制第56-57页
    5.3 成矿时代第57页
    5.4 成矿模式讨论第57-59页
结论第59-61页
致谢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达县煤矿地质环境影响评价与影响程度分区
下一篇:青海玉树巴塘断裂的构造地貌与活动性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