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论文--催化剂(触媒)论文

改性赤泥催化剂制备及其脱硝性能优化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1 绪论第15-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7页
        1.1.1 氮氧化物的排放及主要控制技术第15页
        1.1.2 国内外SCR脱硝技术与催化剂发展现状第15-17页
        1.1.3 传统钒钛催化剂存在问题与废弃物型脱硝催化剂研究现状第17页
    1.2 赤泥现状及其在烟气脱硝中的应用第17-19页
        1.2.1 赤泥的产生与危害第17-18页
        1.2.2 赤泥的资源利用研究现状第18页
        1.2.3 赤泥在烟气脱硝中的应用第18-19页
    1.3 赤泥用于SCR脱硝催化剂的研究现状第19-22页
        1.3.1 赤泥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第19-20页
        1.3.2 赤泥用于脱硝催化剂载体的研究第20-21页
        1.3.3 过渡金属优化赤泥脱硝性能的研究第21-22页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第22-25页
        1.4.1 研究意义第22页
        1.4.2 研究目标第22-23页
        1.4.3 主要研究内容第23-25页
2 实验与方法第25-33页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第25-26页
    2.2 催化剂脱硝活性测试装置与方法第26-27页
    2.3 典型工况下催化剂脱硝活性评价第27页
    2.4 催化剂表征方法第27-28页
    2.5 赤泥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第28-33页
3 制备工艺改性赤泥催化剂的性能研究第33-45页
    3.1 不同种类赤泥的物化特性与脱硝活性第33-37页
        3.1.1 原始赤泥的XRF分析第33页
        3.1.2 原始赤泥的XRD分析第33-34页
        3.1.3 反应温度对赤泥脱硝活性的影响第34-36页
        3.1.4 脱硝试验前后赤泥的SEM和BET分析第36-37页
    3.2 脱碱方法对赤泥碱含量的影响第37-38页
    3.3 制备工艺对赤泥脱硝性能的影响规律第38-42页
        3.3.1 制备工艺对赤泥脱硝活性的影响第39-40页
        3.3.2 制备工艺对赤泥比表面积的影响第40页
        3.3.3 制备工艺对赤泥微观形貌的影响第40-42页
        3.3.4 制备工艺对赤泥物相的影响第42页
    3.4 焙烧温度对赤泥脱硝活性的影响第42-44页
    3.5 本章小结第44-45页
4 单助剂改性赤泥催化剂的脱硝性能研究第45-53页
    4.1 掺杂单助剂对赤泥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规律第45-48页
        4.1.1 Fe掺杂对赤泥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第45-46页
        4.1.2 Ce掺杂对赤泥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第46-47页
        4.1.3 Zr掺杂对赤泥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第47-48页
        4.1.4 Ti掺杂对赤泥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第48页
    4.2 Ce掺杂对赤泥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规律第48-51页
        4.2.1 Ce掺杂量对赤泥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规律第49页
        4.2.2 Ce掺杂赤泥催化剂的XRD分析第49-51页
        4.2.3 Ce掺杂赤泥催化剂的BET分析第51页
    4.3 本章小结第51-53页
5 Zr优化Ce掺杂赤泥催化剂的脱硝性能研究第53-65页
    5.1 Zr优化Ce掺杂赤泥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规律第53-57页
        5.1.1 Zr掺杂量对赤泥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规律第53-54页
        5.1.2 Ce-Zr赤泥催化剂的XRD、BET和SEM分析第54-57页
    5.2 烟气参数对Ce-Zr/赤泥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规律第57-60页
        5.2.1 空速比对脱硝活性的影响第58-59页
        5.2.2 O_2体积分数对脱硝活性的影响第59-60页
        5.2.3 氨氮比(NH_3/NO)对脱硝活性的影响第60页
    5.3 催化剂暂态响应实验第60-63页
        5.3.1 O_2暂态响应实验第60-62页
        5.3.2 NH_3暂态响应实验第62-63页
    5.4 本章小结第63-65页
6 全文总结第65-69页
    6.1 主要结论第65-66页
    6.2 工作进展及建议第66-69页
        6.2.1 催化剂抗SO_2性能探讨第66-67页
        6.2.2 不足与建议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5页
致谢第75-7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第77-78页
附件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湿气体开式热泵余热回收技术研究
下一篇:载硫活性炭微波加热及碳热还原SO2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