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9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奥氏体高锰钢的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1.3 TWIP效应概述 | 第15-18页 |
1.3.1 TWIP效应 | 第15-17页 |
1.3.2 TWIP钢的发展 | 第17-18页 |
1.4 TRIP效应概述 | 第18-20页 |
1.4.1 TRIP效应 | 第18-19页 |
1.4.2 TRIP钢的组织特点 | 第19-20页 |
1.4.3 ε-TRIP | 第20页 |
1.5 奥氏体高锰钢的塑性变形机制 | 第20-27页 |
1.5.1 晶体缺陷及层错 | 第21-22页 |
1.5.2 孪晶变形 | 第22-25页 |
1.5.3 马氏体相变 | 第25-27页 |
1.6 奥氏体高锰钢的加工硬化机制 | 第27-31页 |
1.6.1 位错硬化 | 第27页 |
1.6.2 应力诱发马氏体相变硬化 | 第27-28页 |
1.6.3 应力诱发孪晶硬化 | 第28页 |
1.6.4 板条-板条相互交叉 | 第28-30页 |
1.6.5 动态应变时效 | 第30页 |
1.6.6 Fe-Mn-C原子团硬化 | 第30-31页 |
1.6.7 综合作用硬化 | 第31页 |
1.7 奥氏体高锰钢变形机制的影响因素 | 第31-36页 |
1.7.1 变形温度 | 第31-33页 |
1.7.2 合金成分 | 第33-34页 |
1.7.3 层错能 | 第34-35页 |
1.7.4 晶体取向 | 第35-36页 |
1.8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36-39页 |
1.8.1 研究背景 | 第36-37页 |
1.8.2 研究内容 | 第37-39页 |
第2章 材料制备与实验方法 | 第39-4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2.2 拉伸实验 | 第39-40页 |
2.3 显微组织观察及结构分析 | 第40-49页 |
2.3.1 EBSD测量 | 第40-42页 |
2.3.2 AFM分析 | 第42-46页 |
2.3.3 OM观察 | 第46-47页 |
2.3.4 TEM观察 | 第47-49页 |
第3章 小变形量下Fe-Mn-Si-Al合金的微观组织 | 第49-61页 |
3.1 引言 | 第49页 |
3.2 微观组织表征 | 第49-57页 |
3.2.1 变形前组织形貌观察 | 第49-50页 |
3.2.2 变形后组织形貌观察 | 第50-57页 |
3.3 讨论 | 第57-59页 |
3.4 本章结论 | 第59-61页 |
第4章 Fe-30Mn-4Si-2Al钢中£马氏体板条交叉研究 | 第61-81页 |
4.1 引言 | 第61页 |
4.2 交叉组织的观察 | 第61-70页 |
4.2.1 交叉产物的主要特征 | 第62-65页 |
4.2.2 交叉产物的TEM观察 | 第65-70页 |
4.3 讨论 | 第70-80页 |
4.4 本章结论 | 第80-81页 |
第5章 Fe-30Mn-4Si-2Al钢中马氏体板条交叉反应的影响因素 | 第81-97页 |
5.1 引言 | 第81页 |
5.2 晶体取向对马氏体交叉组织的影响 | 第81-88页 |
5.2.1 马氏体变体的取向依赖性 | 第81-82页 |
5.2.2 不同晶体取向下的组织观察 | 第82-86页 |
5.2.3 讨论 | 第86-88页 |
5.2.4 小结 | 第88页 |
5.3 变形温度对马氏体交叉组织的影响 | 第88-94页 |
5.3.1 不同变形温度下的组织观察 | 第88-89页 |
5.3.2 讨论 | 第89-94页 |
5.3.3 小结 | 第94页 |
5.4 本章结论 | 第94-97页 |
第6章 Fe-30Mn-3Si-3Al钢中形变孪晶交叉研究 | 第97-103页 |
6.1 引言 | 第97页 |
6.2 孪晶交叉组织观察 | 第97-99页 |
6.3 讨论 | 第99-102页 |
6.3.1 孪晶交叉的位错理论 | 第99-100页 |
6.3.2 孪晶交叉对宏观性能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6.4 本章结论 | 第102-103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7-119页 |
致谢 | 第119-121页 |
个人简介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