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10-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8页 |
1.0 引言 | 第14页 |
1.1 新一代钢铁材料的发展 | 第14-22页 |
1.1.1 新一代钢铁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1.2 新一代钢铁材料的发展趋势 | 第19-22页 |
1.2 晶粒细化技术 | 第22-32页 |
1.2.1 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 | 第23-28页 |
1.2.2 微合金化细化晶粒 | 第28-30页 |
1.2.3 弛豫-析出-控制新思路 | 第30页 |
1.2.4 大塑性变形细化晶粒 | 第30页 |
1.2.5 形变热处理细化 | 第30页 |
1.2.6 其它细化方法 | 第30-32页 |
1.3 低碳微合金钢的强韧化机制及韧塑性 | 第32-41页 |
1.3.1 细晶强化 | 第34-35页 |
1.3.2 第二相强化 | 第35-37页 |
1.3.3 固溶强化 | 第37-38页 |
1.3.4 位错和亚结构强化 | 第38页 |
1.3.5 相变强化 | 第38-39页 |
1.3.6 各种强化方式对韧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1.3.7 各种强化方式对塑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1.4 微合金化元素在低碳微合金钢中的行为及作用 | 第41-44页 |
1.4.1 微合金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 第41-42页 |
1.4.2 微合金元素在钢中的溶解 | 第42-43页 |
1.4.3 微合金元素在钢中的析出 | 第43-44页 |
1.4.4 微合金化元素的作用 | 第44页 |
1.5 外加第二相颗粒强化钢铁材料的研究状况 | 第44-46页 |
1.6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及研究的内容 | 第46-48页 |
1.6.1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46-47页 |
1.6.2 研究的内容 | 第47-48页 |
第二章 外加微米级ZrC颗粒的低碳微合金钢的熔炼工艺 | 第48-62页 |
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48-49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49-57页 |
2.2.1 原料钢 | 第49页 |
2.2.2 合金元素及外加颗粒 | 第49页 |
2.2.3 外加颗粒的选取 | 第49-55页 |
2.2.4 铁及碳化锆的性质 | 第55-57页 |
2.3 脱硫工艺 | 第57-58页 |
2.4 低碳微合金钢的化学成分 | 第58-59页 |
2.5 低碳微合金钢的熔炼工艺及ZrC的加入 | 第59-62页 |
第三章 外加微米级ZrC颗粒的低碳微合金钢的轧制与冷却工艺 | 第62-71页 |
3.1 低碳微合金钢的控轧控冷 | 第62-67页 |
3.1.1 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 | 第62-65页 |
3.1.2 控轧控冷的影响因素 | 第65-67页 |
3.2 轧制设备 | 第67-69页 |
3.3 轧制工艺和冷却工艺 | 第69-71页 |
第四章 外加微米级ZrC颗粒的低碳微合金钢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微观组织 | 第71-85页 |
4.1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第71-73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71页 |
4.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71-72页 |
4.1.3 实验方法 | 第72-73页 |
4.2 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 第73页 |
4.3 金相组织对比 | 第73-76页 |
4.4 扫描电镜(SEM)组织对比 | 第76-81页 |
4.4.1 轧制前试验钢的EBSP背散射和EDS能谱 | 第76-78页 |
4.4.2 轧制后试验钢的EBSP背散射和EDS能谱 | 第78-80页 |
4.4.3 轧制前后ZrC颗粒作用分析 | 第80-81页 |
4.5 透射电镜(TEM)组织对比 | 第81-8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五章 外加微米级ZrC颗粒的低碳微合金钢的力学性能及强韧化机理分析 | 第85-108页 |
5.1 实验方法 | 第85-88页 |
5.1.1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85-86页 |
5.1.2 力学性能测试 | 第86-88页 |
5.1.3 断口形貌分析 | 第88页 |
5.1.4 相分析和粒度分布测定 | 第88页 |
5.2 力学性能测试结果 | 第88-91页 |
5.3 断口形貌 | 第91-96页 |
5.3.1 拉伸试样断口形貌 | 第91-93页 |
5.3.2 冲击试样断口形貌 | 第93-95页 |
5.3.3 断裂的微观机理 | 第95-96页 |
5.4 析出相 | 第96-100页 |
5.4.1 析出相的结构和质量分数 | 第96-97页 |
5.4.2 析出相的粒度分布 | 第97-98页 |
5.4.3 析出相的形核长大及粗化 | 第98-100页 |
5.5 强韧化机理分析及计算 | 第100-106页 |
5.5.1 位错运动的点阵阻力 | 第100-101页 |
5.5.2 细晶强化 | 第101-102页 |
5.5.3 固溶强化 | 第102页 |
5.5.4 第二相强化 | 第102-103页 |
5.5.5 位错与亚结构强化 | 第103-104页 |
5.5.6 强化的综合分析及外加ZrC颗粒的作用 | 第104-105页 |
5.5.7 塑韧性分析 | 第105-10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六章 热处理对钢的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108-122页 |
6.1 实验方法 | 第108-114页 |
6.1.1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108页 |
6.1.2 淬火和回火实验 | 第108-112页 |
6.1.3 力学性能测试 | 第112-113页 |
6.1.4 断口形貌分析 | 第113-114页 |
6.1.5 金相分析 | 第114页 |
6.2 金相分析结果 | 第114-116页 |
6.3 力学性能及晶粒尺寸测试结果 | 第116-120页 |
6.4 断口形貌分析 | 第120-12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22-125页 |
7.1 本文结论 | 第122-123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7页 |
创新说明 | 第137-13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38-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个人简历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