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4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2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2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2-32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2-27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7-32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32-3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34-35页 |
1.4 研究中相关概念厘清 | 第35-40页 |
1.4.1 伦理与道德 | 第35-37页 |
1.4.2 伦理关系 | 第37-38页 |
1.4.3 伦理实体 | 第38-40页 |
第2章 高校教师职业伦理的理论概述 | 第40-54页 |
2.1 高校教师职业伦理的内涵 | 第40-43页 |
2.1.1 高校教师职业的伦理内涵 | 第40-42页 |
2.1.2 高校教师职业的认识论起源 | 第42页 |
2.1.3 高校教师职业的伦理关系特性 | 第42-43页 |
2.2 高校教师职业伦理的内容结构 | 第43-48页 |
2.2.1 高校教师德性伦理 | 第43-45页 |
2.2.2 高校教师交往伦理 | 第45-46页 |
2.2.3 高校教师规范伦理 | 第46-47页 |
2.2.4 高校教师职业伦理秩序 | 第47-48页 |
2.3 高校教师职业伦理的特征与时代要求 | 第48-54页 |
2.3.1 高校教师职业伦理与一般伦理的区别 | 第48-49页 |
2.3.2 高校教师职业伦理的基本特征 | 第49-52页 |
2.3.3 高校教师职业伦理的时代要求 | 第52-54页 |
第3章 高校教师职业伦理的历史演进 | 第54-72页 |
3.1 高校教师职业伦理的生成 | 第54-58页 |
3.1.1 高校教师职业伦理生成的历史前提 | 第54-56页 |
3.1.2 高校教师职业伦理生成的现实前提 | 第56-57页 |
3.1.3 高校教师职业伦理生成的完善前提 | 第57-58页 |
3.2 我国高校教师职业伦理的历史发展 | 第58-68页 |
3.2.1 传统视阈中的教师职业伦理 | 第58-61页 |
3.2.2 现代视阈中的高校教师职业伦理 | 第61-65页 |
3.2.3 后现代视阈中的高校教师职业伦理 | 第65-68页 |
3.3 中西方高校教师职业伦理的简要对比 | 第68-72页 |
3.3.1 西方高校教师职业伦理的发展 | 第68-71页 |
3.3.2 中西方高校教师职业伦理的主要差异 | 第71-72页 |
第4章 高校教师职业伦理的核心原则 | 第72-94页 |
4.1 高校教师职业伦理的核心原则及其范畴 | 第72-79页 |
4.1.1 高校教师职业伦理核心原则——德性的再认识 | 第73-75页 |
4.1.2 高校教师德性伦理的生活形式 | 第75-76页 |
4.1.3 高校教师职业伦理范畴 | 第76-79页 |
4.2 围墙内外高校教师的德性生活困境 | 第79-87页 |
4.2.1 传统教师的德性生活 | 第80-81页 |
4.2.2 现代教师的庸常生活 | 第81-85页 |
4.2.3 后现代教师的可能生活 | 第85-87页 |
4.3 高校教师德性的本体论追寻 | 第87-94页 |
4.3.1 全面个性道德的生成 | 第87-89页 |
4.3.2 感召权威的塑造 | 第89-90页 |
4.3.3 道德理性的心理选择 | 第90-92页 |
4.3.4 意义世界的德性体验 | 第92-94页 |
第5章 高校教师职业伦理规范 | 第94-117页 |
5.1 多样性伦理规则为高校教师规范伦理提供支柱 | 第94-103页 |
5.1.1 历史文化中生成的各种教师道德标准 | 第95-97页 |
5.1.2 从附魅、赋魅走向祛魅的道德秩序 | 第97-98页 |
5.1.3 科学技术发展下的教师科研伦理冲突与学术规范 | 第98-100页 |
5.1.4 社会期望要求教师伦理内在规则的变化 | 第100-103页 |
5.2 高校专业实践中形成的标准化教师行为规范 | 第103-112页 |
5.2.1 高校教师规范伦理何以必要 | 第103-105页 |
5.2.2 高校教师规范伦理的理性共识 | 第105-107页 |
5.2.3 高校教师规范伦理的难题 | 第107-110页 |
5.2.4 高校教师规范伦理的展望 | 第110-112页 |
5.3 高校教师规范伦理的自由王国建构 | 第112-117页 |
5.3.1 道德责任的“主动构建” | 第112-114页 |
5.3.2 伦理反省与自明 | 第114-115页 |
5.3.3 “关怀中心” | 第115-117页 |
第6章 高校教师职业伦理交往 | 第117-136页 |
6.1 高校教师职业伦理关系 | 第117-121页 |
6.1.1 “交往”与“对话交往” | 第117-119页 |
6.1.2 普遍理性交往主体的确立 | 第119-121页 |
6.2 高校教师生活世界的两难情境 | 第121-130页 |
6.2.1 生活交往中理性主体被解构 | 第121-123页 |
6.2.2 主体在教学交往中的内省 | 第123-126页 |
6.2.3 符号化对话语权的解构 | 第126-129页 |
6.2.4 他者的消失与道德的消弭 | 第129-130页 |
6.3 高校教师交往伦理关系的后现代建构 | 第130-136页 |
6.3.1 平等者中的首席 | 第130-132页 |
6.3.2 道德的交流与主体的澄明 | 第132-133页 |
6.3.3 高校教师主体的涅槃 | 第133-136页 |
第7章 高校教师职业伦理秩序 | 第136-153页 |
7.1 传统学校中特有的差序伦理秩序 | 第136-140页 |
7.1.1 差序伦理秩序的文化起源 | 第136-137页 |
7.1.2 权威——服从伦理秩序 | 第137-139页 |
7.1.3 等级伦理秩序 | 第139-140页 |
7.2 现代性契约平等伦理秩序 | 第140-144页 |
7.2.1 现代性契约平等伦理秩序的内涵 | 第140-141页 |
7.2.2 现代性契约平等伦理秩序的价值取向 | 第141-144页 |
7.3 理想的高校教师职业伦理秩序 | 第144-153页 |
7.3.1 爱国守法的和谐政治秩序 | 第144-145页 |
7.3.2 公正自由的教师宪政秩序 | 第145-146页 |
7.3.3 德行公益的教师行为秩序 | 第146-147页 |
7.3.4 宽容信任的教师生活秩序 | 第147-150页 |
7.3.5 从“世俗”走向“神圣”的教师道德秩序 | 第150-153页 |
第8章 高校教师职业伦理的共同体建构 | 第153-172页 |
8.1 高校教师职业伦理共同体 | 第153-156页 |
8.1.1 高校教师职业伦理共同体的内涵 | 第153-154页 |
8.1.2 高校教师伦理共同体的特征 | 第154-155页 |
8.1.3 高校教师职业伦理共同体建构的鹄的 | 第155-156页 |
8.2 高校教师职业伦理共同体建构的秩序诉求 | 第156-160页 |
8.2.1 基于情感的德性生活诉求 | 第157-158页 |
8.2.2 基于差异的规范伦理诉求 | 第158-159页 |
8.2.3 基于交往的学术共同体诉求 | 第159页 |
8.2.4 基于和谐的高校教师伦理秩序诉求 | 第159-160页 |
8.3 高校教师职业伦理共同体建构的实践路径 | 第160-172页 |
8.3.1 构建广博求真的专业知识共同体 | 第161-163页 |
8.3.2 构建人本理性的伦理精神共同体 | 第163-165页 |
8.3.3 构建关怀向善的德行规范共同体 | 第165-168页 |
8.3.4 构建自律严谨的科研学术共同体 | 第168-169页 |
8.3.5 构建良心忠诚的社会服务共同体 | 第169-172页 |
结语 | 第172-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91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191-192页 |
附录B 高校教师职业伦理访谈提纲 | 第192-193页 |
致谢 | 第193-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