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8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9-13页 |
1.2.1 克隆代码检测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9-10页 |
1.2.2 克隆代码重构方法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0-11页 |
1.2.3 克隆代码进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1-12页 |
1.2.4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软件缺陷预测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2-13页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3-14页 |
第2章 克隆代码数据获取和有害性分析 | 第14-27页 |
2.1 软件版本基础概念 | 第14-16页 |
2.1.1 软件版本周期 | 第14页 |
2.1.2 软件版本号 | 第14-15页 |
2.1.3 版本控制系统 | 第15-16页 |
2.2 克隆代码基础 | 第16-19页 |
2.2.1 基本概念 | 第16页 |
2.2.2 克隆代码的类型 | 第16页 |
2.2.3 克隆代码的检测 | 第16-17页 |
2.2.4 克隆代码的产生原因分析 | 第17-18页 |
2.2.5 克隆代码的有害性分析 | 第18-19页 |
2.3 克隆家系与进化模式 | 第19-22页 |
2.4 克隆代码有害性标准研究 | 第22-26页 |
2.4.1 面向有害性评价的克隆代码进化模式 | 第25页 |
2.4.2 克隆代码有害性定义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克隆代码有害性特征提取和评价模型 | 第27-47页 |
3.1 软件度量 | 第27-30页 |
3.1.1 产品度量 | 第27-29页 |
3.1.2 其他度量 | 第29-30页 |
3.2 克隆代码有害性相关度量研究 | 第30-33页 |
3.2.1 静态度量 | 第31-33页 |
3.2.2 进化度量 | 第33页 |
3.3 克隆代码有害性相关度量提取方法 | 第33-39页 |
3.3.1 静态度量提取方法 | 第35-37页 |
3.3.2 进化度量提取方法 | 第37-39页 |
3.4 基于 SVM 的克隆代码有害性评价模型 | 第39-46页 |
3.4.1 有监督分类器 | 第39-41页 |
3.4.2 支持向量机 | 第41-44页 |
3.4.3 逻辑回归 | 第44-45页 |
3.4.4 评价模型 | 第45-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克隆代码有害性评价模型的测试 | 第47-59页 |
4.1 实验环境 | 第47页 |
4.2 实验方案设计 | 第47-52页 |
4.2.1 实验数据 | 第47-48页 |
4.2.2 实验设置 | 第48-50页 |
4.2.3 评价指标体系 | 第50-51页 |
4.2.4 信息增益 | 第51-52页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2-57页 |
4.3.1 系统界面 | 第52-53页 |
4.3.2 实验结果 | 第53-56页 |
4.3.3 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