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3-15页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第15-24页 |
第一节 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研究现状及特点 | 第15-18页 |
一、 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二、 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研究的特点 | 第16-18页 |
第二节 社区矫正制度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8-21页 |
一、 理论基础相对薄弱 | 第19-20页 |
二、 实证研究相对欠缺 | 第20-21页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路径 | 第21-24页 |
一、 增强社区矫正制度问题研究的理论深度 | 第21-22页 |
二、 侧重于实证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社区矫正制度本体研究 | 第24-55页 |
第一节 社区矫正的概念 | 第24-35页 |
一、 社区的概念 | 第24-26页 |
二、 矫正的概念 | 第26-29页 |
三、 社区矫正的概念 | 第29-35页 |
第二节 社区矫正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35-49页 |
一、 刑罚人道主义思想 | 第35-37页 |
二、 刑罚谦抑思想 | 第37-39页 |
三、 行刑社会化理念 | 第39-41页 |
四、 恢复性司法理念 | 第41-42页 |
五、 社会控制理论 | 第42-49页 |
第三节 社区矫正制度的价值 | 第49-55页 |
一、 充分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理念 | 第49-51页 |
二、 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 第51-52页 |
三、 实现犯罪人的“再社会化”目标 | 第52-54页 |
四、 充分体现刑罚人道主义精神 | 第54-55页 |
第三章 从我国某省看社区矫正制度的现状与特点 | 第55-85页 |
第一节 社区矫正制度的现状 | 第55-81页 |
一、 社区矫正法规范的主要内容 | 第55-74页 |
二、 社区矫正制度的适用现状 | 第74-81页 |
第二节 现阶段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特点 | 第81-85页 |
一、 社区矫正制度正处于建设的初始阶段 | 第81-82页 |
二、 社区矫正试点建设为社区矫正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 | 第82-83页 |
三、 较为重视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 | 第83页 |
四、 较为注重对社区造成的影响 | 第83-85页 |
第四章 社区矫正制度检视 | 第85-109页 |
第一节 社区矫正立法及相关规定存在的问题 | 第85-100页 |
一、 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缺失 | 第85-90页 |
二、 缺少具体的程序性规定 | 第90页 |
三、 判前调查制度缺失 | 第90-92页 |
四、 听证制度缺失 | 第92-93页 |
五、 犯罪记录消灭制度缺失 | 第93-95页 |
六、 针对未成年犯罪人的特殊社区矫正制度的缺失 | 第95-98页 |
七、 其他制度中的不足 | 第98-100页 |
第二节 社区矫正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100-105页 |
一、 社区矫正制度的使用率较低 | 第100-102页 |
二、 社区矫正制度实施主体层面的局限性 | 第102-104页 |
三、 社区矫正纪律过于严格 | 第104-105页 |
第三节 社区矫正制度的群众基础薄弱 | 第105-109页 |
一、 重刑主义思想的根深蒂固 | 第107-108页 |
二、 社区居民对社区矫正制度不支持 | 第108-109页 |
第五章 社区矫正制度完善建议 | 第109-138页 |
第一节 建构社区矫正制度的法律规制系统 | 第109-123页 |
一、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 | 第109-112页 |
二、 使判前调查制度成为社区矫正制度的必经程序 | 第112-114页 |
三、 增设听证制度 | 第114-116页 |
四、 增设犯罪记录消灭制度 | 第116-117页 |
五、 增设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特殊制度 | 第117-120页 |
六、 扩大社区矫正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120-123页 |
第二节 对社区矫正制度执行环节的完善 | 第123-127页 |
一、 加强社区矫正工作执行主体建设 | 第123-125页 |
二、 完善社区矫正制度适用对象的纪律控制 | 第125-127页 |
第三节 增强社区居民及社区服刑人员的群体意识 | 第127-138页 |
一、 培养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控制意识 | 第127-130页 |
二、 提高社区矫正制度适用对象的群体意识 | 第130-135页 |
三、 增强社区居民及社区服刑人员的群体意识获得成功的典型案例 | 第135-138页 |
结论 | 第138-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5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145-146页 |
致谢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