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传染病学论文--病毒病论文

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ELISA检测方法的优化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英文缩写对照表第4-9页
1 前言第9-15页
    1.1 狂犬病病原学第9-12页
        1.1.1 分类第9-10页
        1.1.2 狂犬病病毒的基因结构特征第10-12页
    1.2 狂犬病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第12-13页
        1.2.1 小鼠分离病毒试验(Mouse Isolation Test, MIT)第12页
        1.2.2 细胞培养分离病毒技术(Cell-culture Isolation Technique, CIT)第12页
        1.2.3 荧光抗体实验(Fluorescent Antibody Test, FAT)第12页
        1.2.4 快速狂犬病酶免疫诊断法(Rapid Rabies Enzyme Immunodetection, RREID)第12-13页
    1.3 狂犬病病毒抗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第13-14页
        1.3.1 小鼠病毒中和试验(mouse neutralization test, MNT)第13页
        1.3.2 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Fluorescent Antibody Virus Neutralization test, FAVN)第13页
        1.3.3 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Rapid Fluorescent Focus Inhibition Test, RFFIT)第13页
        1.3.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第13-14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4-15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5-24页
    2.1 材料第15-17页
        2.1.1 毒株与血清第15页
        2.1.2 主要试剂及配制第15-17页
            2.1.2.1 工程菌的重新培养用试剂第15页
            2.1.2.2 蛋白纯化与鉴定用试剂第15-16页
            2.1.2.3 间接ELISA用试剂第16-17页
            2.1.2.4 FAVN用试剂第17页
        2.1.3 主要仪器第17页
    2.2 方法第17-24页
        2.2.1 菌株的复苏与PCR验证第17-18页
        2.2.2 目的蛋白的诱导表达与纯化第18-20页
        2.2.3 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第20-24页
            2.2.3.1 ELISA反应体系第20-21页
            2.2.3.2 封闭液的确定第21页
            2.2.3.3 血清稀释液的确定第21页
            2.2.3.4 最佳抗原浓度及最适血清浓度的选择第21页
            2.2.3.5 抗原包被条件的优化第21-22页
            2.2.3.6 血清孵育时间的优化第22页
            2.2.3.7 酶标抗体稀释度的优化第22页
            2.2.3.8 酶标抗体孵育时间的优化第22页
            2.2.3.9 重复性实验第22页
            2.2.3.10 敏感性实验第22页
            2.2.3.11 与进口ELISA试剂盒的比较第22-23页
            2.2.3.12 FAVN的比较第23-2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4-35页
    3.1 菌株的鉴定第24-25页
    3.2 蛋白诱导与纯化第25-27页
        3.2.1 蛋白诱导表达的情况第25页
        3.2.2 纯化后目的蛋白条带的鉴定第25-26页
        3.2.3 蛋白浓度测定结果第26-27页
    3.3 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间接ELISA方法的优化第27-35页
        3.3.1 封闭液的选择第27页
        3.3.2 血清稀释液的优化第27-28页
        3.3.3 最佳抗原浓度和最适血清浓度的确定第28页
        3.3.4 抗原包被时间的优化第28-29页
        3.3.5 封闭时间的优化第29页
        3.3.6 血清孵育时间的优化第29页
        3.3.7 酶标二抗稀释度的确定第29-30页
        3.3.8 酶标二抗孵育时间的优化第30页
        3.3.9 标准曲线方程的建立第30-31页
        3.3.10 重复性实验结果第31-32页
            3.3.10.1 批内重复性实验结果及变异系数第31-32页
            3.3.10.2 批间重复性实验结果及变异系数第32页
        3.3.11 敏感性实验第32-33页
        3.3.12 与进口ELISA试剂盒的结果比较第33页
        3.3.13 与FAVN的结果比较第33-35页
4 讨论第35-38页
    4.1 包被蛋白的选取第35页
        4.1.1 包被病毒与包被表达蛋白的比较第35页
        4.1.2 不同毒株G基因的选择第35页
        4.1.3 表达RV G3蛋白的工程菌的优势第35页
    4.2 浓缩纯化RV G3蛋白的注意事项第35-36页
    4.3 定量中和抗体的间接ELISA的注意事项第36-38页
        4.3.1 酶标板第36页
        4.3.2 封闭液和血清稀释液第36页
        4.3.3 包被第36页
        4.3.4 洗涤第36-37页
        4.3.5 显色第37页
        4.3.6 标准曲线第37页
        4.3.7 特异性第37页
        4.3.8 重复性第37页
        4.3.9 敏感性第37页
        4.3.10 与进口ELISA试剂盒的比较第37页
        4.3.11 与FAVN的比较第37-38页
全文总结第38-39页
致谢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2页

论文共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发酵饲料对黑水虻生长性能的影响及黑水虻消化酶活和肠道菌群的特征研究
下一篇:M市石材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政府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