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资源论文--水产资源学论文--资源增殖和种群结构论文

中国对虾增殖放流群体溯源分析及迁徙动态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22页
    第一节 中国对虾基于微卫星标记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第13-15页
        1.1 中国对虾生物学概况第13页
        1.2 微卫星定义及特点第13-14页
        1.3 中国对虾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第14-15页
    第二节 近交衰退与近交系数第15-16页
        2.1 近交衰退第15页
        2.2 近交系数的计算第15-16页
    第三节 基于分子数据估算有效群体数量的方法第16-19页
        3.1 有效群体数量第16-17页
        3.2 连锁不平衡法第17页
        3.3 分子共祖率增加法第17-18页
        3.4 时态法第18-19页
    第四节 微卫星标记在中国对虾增殖放流群体中溯源方面的应用第19-22页
        4.1 中国对虾放流现状第19页
        4.2 传统方法用于个体溯源及估算回捕率第19-21页
        4.3 微卫星标记用于个体识别及溯源在中国对虾放流中的应用第21-22页
第二章 中国对虾增殖放流中亲本与回捕群体遗传结构多样性分析及有效群体分析第22-41页
    1. 材料与试剂第23-27页
        1.1 实验材料第23-25页
        1.2 实验主要试剂第25-26页
        1.3 实验主要仪器第26-27页
        1.4 主要试剂的配置第27页
    2. 实验方法第27-31页
        2.1 基因组DNA提取第27-28页
        2.2 DNA质量检测与定量第28页
        2.3 微卫星反应体系第28-30页
            2.3.1 引物信息第28-29页
            2.3.2 反应体系第29-30页
        2.4 微卫星分型第30页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30-31页
    3. 结果第31-36页
        3.1 2013年渤海湾中国对虾放流亲本及回捕群体第31-33页
            3.1.1 遗传多样性及差异第31-33页
            3.1.2 近交水平及有效群体数量第33页
        3.2 2015年莱州湾中国对虾放流亲本及回捕群体第33-36页
            3.2.1 遗传多样性及差异第33-35页
            3.2.2 近交水平及有效群体数量第35-36页
    4. 讨论第36-41页
        4.1 遗传多样性及Hardy-Weinberg平衡第36-37页
        4.2 F-统计量及近交衰退第37-39页
        4.3 理想亲虾数量第39-41页
第三章 中国对虾放流个体识别溯源及迁徙动态分析第41-53页
    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42页
    2. 实验方法第42-43页
        2.1 多重及单重PCR反应和微卫星分型第42-43页
        2.2 个体的识别及溯源第43页
    3. 结果分析第43-49页
        3.1 微卫星位点排除概率分析第43-47页
            3.1.1 2013年渤海湾群体第43-45页
            3.1.2 2015年莱州湾群体第45-47页
        3.2 个体识别及溯源第47-49页
            3.2.1 2013年渤海湾群体第47页
            3.2.2 2015年莱州湾群体第47-49页
    4. 讨论第49-53页
        4.1 微卫星排除概率及选择第49-50页
        4.2 微卫星单亲溯源技术对放流效果的评估第50-51页
        4.3 放流群体迁徙及分布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60页
致谢第60-61页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论文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牙鲆家系生长和抗病性能及抗病性状的遗传力和育种值分析
下一篇:中国对虾免疫致敏(类免疫)反应的诱导及其分子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