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脉冲星制动指数和状态互换机制的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37页 |
1.1 中子星 | 第14-17页 |
1.2 从中子星到脉冲星 | 第17-22页 |
1.2.1 脉冲星分类 | 第17-22页 |
1.3 脉冲星的诞生性质:自转周期和磁场 | 第22-23页 |
1.4 脉冲星转动能损失 | 第23-25页 |
1.4.1 旋转磁偶极制动模型 | 第24-25页 |
1.5 脉冲星基本导出量 | 第25-27页 |
1.5.1 自转减慢功率 | 第25-26页 |
1.5.2 表面磁场强度 | 第26页 |
1.5.3 脉冲星制动指数(第一制动指数) | 第26-27页 |
1.5.4 脉冲星特征年龄 | 第27页 |
1.6 脉冲星磁层 | 第27-32页 |
1.6.1 真空偶极磁场的不稳定性 | 第28-30页 |
1.6.2 磁层共转无力作用模型中的电荷分布 | 第30页 |
1.6.3 脉冲星磁层无力作用模型中的磁偶极辐射 | 第30-31页 |
1.6.4 脉冲星光柱半径,极冠角及其它的半径 | 第31-32页 |
1.7 脉冲星间隙模型和脉冲星辐射 | 第32-34页 |
1.8 本文主要研究点和创新点 | 第34-37页 |
第二章 间歇脉冲星和消零脉冲星的制动指数 | 第37-49页 |
2.1 引言 | 第37-39页 |
2.2 计算第一制动指数的方法 | 第39-43页 |
2.3 数据描述 | 第43-44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44-48页 |
2.5 结论 | 第48-49页 |
第三章 间歇脉冲星和消零脉冲星的第二制动指数 | 第49-65页 |
3.1 引言 | 第49-51页 |
3.2 计算第二制动指数的方法 | 第51-5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5-63页 |
3.4 结论 | 第63-65页 |
第四章 间歇脉冲星的开和关状态互换机制 | 第65-81页 |
4.1 引言 | 第65-67页 |
4.2 真空间隙加速机制的应用 | 第67-71页 |
4.3 开和关状态互换机制的分析 | 第71-74页 |
4.4 讨论 | 第74-79页 |
4.5 结论 | 第79-81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5页 |
附录A 脉冲星星风制动模型 | 第85-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9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列表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