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中药实验药理论文

基于LC-Q/TOF-MS的代谢组学方法评价桃红四物汤对血瘀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

摘要第4-6页
Summary第6-7页
中英文缩略词表第8-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19页
    1.1 桃红四物汤研究进展第12-14页
        1.1.1 桃红四物汤方中药物研究进展第12-13页
        1.1.2 桃红四物汤活血作用研究进展第13-14页
    1.2 血瘀证研究进展第14-15页
        1.2.1 血瘀证的概念第14页
        1.2.2 血瘀证的临床症状及治疗药物第14-15页
        1.2.3 动物不同种类血瘀模型的制备第15页
    1.3 代谢组学第15-16页
        1.3.1 代谢组学简介第15页
        1.3.2 代谢组学的应用第15-16页
    1.4 血瘀证与代谢组学第16-17页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第17-19页
第二章 桃红四物汤对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第19-27页
    2.1 实验材料第19-20页
        2.1.1 实验动物第19页
        2.1.2 实验药品第19-20页
    2.2 实验方法第20-22页
        2.2.1 药品制备第20页
        2.2.2 动物分组及给药第20页
        2.2.3 血瘀模型的建立第20页
        2.2.4 样本采集第20-21页
        2.2.5 观察指标第21-22页
        2.2.6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22页
    2.3 实验结果第22-24页
        2.3.1 一般体征观察第22页
        2.3.2 桃红四物汤对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第22-24页
        2.3.3 桃红四物汤对血瘀模型大鼠凝血功能的影响第24页
    2.4 讨论第24-25页
        2.4.1 桃红四物汤对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第24-25页
        2.4.2 桃红四物汤对血瘀模型大鼠凝血功能的影响第25页
    2.5 小结第25-27页
第三章 桃红四物汤干预大鼠急性血瘀模型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第27-49页
    3.1 实验材料第27页
        3.1.1 实验动物第27页
        3.1.2 实验药品第27页
    3.2 实验方法第27-31页
        3.2.1 药品制备第27-28页
        3.2.2 动物分组及给药第28页
        3.2.3 血瘀模型的建立第28页
        3.2.4 样本采集第28页
        3.2.5 代谢组学分析第28-31页
    3.3 实验结果第31-46页
        3.3.1 仪器稳定性分析第31-32页
        3.3.2 大鼠尿液代谢轮廓分析第32-34页
        3.3.3 不同组的模式识别分析第34-36页
        3.3.4 差异代谢物的鉴定第36-40页
        3.3.5 代谢通路分析第40-42页
        3.3.6 代谢网络分析第42-46页
    3.4 讨论第46-47页
        3.4.1 桃红四物汤对血瘀模型大鼠尿液代谢物的影响第46页
        3.4.2 苯丙氨酸代谢和酪氨酸代谢与血瘀的关系第46-47页
        3.4.3 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与血瘀的关系第47页
    3.5 小结第47-49页
第四章 桃红四物汤干预大鼠急性血瘀模型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第49-66页
    4.1 实验材料第49页
    4.2 实验方法第49页
    4.3 实验结果第49-63页
        4.3.1 大鼠血浆代谢轮廓分析第49-52页
        4.3.2 不同组的模式识别分析第52-54页
        4.3.3 差异代谢物的鉴定第54-57页
        4.3.4 代谢通路分析第57-59页
        4.3.5 代谢网络分析第59-63页
    4.4 讨论第63-65页
        4.4.1 桃红四物汤对血瘀模型大鼠血浆代谢物的影响第63页
        4.4.2 谷氨酸和谷氨酰胺代谢与血瘀的关系第63页
        4.4.3 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与血瘀的关系第63-64页
        4.4.4 花生四烯酸代谢与血瘀的关系第64页
        4.4.5 三羧酸循环与血瘀的关系第64-65页
    4.5 小结第65-66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7页
致谢第77-78页
作者简介第78-79页
导师简介第79-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享乐损害赔偿制度研究
下一篇:专利主张实体法律规制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