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乐损害赔偿制度研究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一、享乐损害赔偿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第13-21页 |
| (一) 享乐损害概念的提出 | 第13-15页 |
| (二) 享乐损害赔偿的构成 | 第15-18页 |
| 1. 侵害他人人身权益 | 第15-17页 |
| 2. 须有丧失生活乐趣的后果 | 第17页 |
| 3. 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有因果关系 | 第17-18页 |
| (三) 发展概况 | 第18-21页 |
| 1. 美国享乐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 | 第18-19页 |
| 2. 欧洲各国享乐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 | 第19-21页 |
| 二、享乐损害赔偿制度的理论依据 | 第21-29页 |
| (一) 法律价值论 | 第21-23页 |
| 1. 法律价值的内涵 | 第21-22页 |
| 2. 享乐损害赔偿制度确立的法律价值 | 第22-23页 |
| (二) 单独可赔论 | 第23-27页 |
| 1. 享乐损害的独立性 | 第23-26页 |
| 2. 享乐损害的可赔性 | 第26-27页 |
| (三) 充分补偿论 | 第27-29页 |
| 三、享乐损害赔偿金的确定 | 第29-42页 |
| (一) 享乐损害赔偿金确定的原则 | 第29-34页 |
| 1. 法官自由裁量原则 | 第29-31页 |
| 2. 适当补偿原则 | 第31-33页 |
| 3. 合理限制原则 | 第33-34页 |
| (二) 享乐损害赔偿金的评估标准 | 第34-36页 |
| 1. 陪审团评估 | 第34-35页 |
| 2. 专家证词 | 第35页 |
| 3. 本文观点 | 第35-36页 |
| (三) 享乐损害赔偿金的计算方法 | 第36-42页 |
| 1. 人力资源法 | 第36-37页 |
| 2. 愿意支付法 | 第37-39页 |
| 3. 本文观点 | 第39-42页 |
| 四、我国享乐损害赔偿制度之设计 | 第42-48页 |
| (一) 立法现状 | 第42-43页 |
| (二) 立法建议 | 第43-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