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2.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3 主要内容及写作方法 | 第13页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2.1.1 农村医疗服务 | 第14页 |
2.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概述 | 第14-15页 |
2.2 农村医疗服务供给的理论依据 | 第15-16页 |
2.2.1 治理理论 | 第15页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5-16页 |
第三章 广宁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供给现状及成因分析 | 第16-29页 |
3.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构成 | 第16-19页 |
3.1.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主体 | 第16页 |
3.1.2 广宁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执行状况 | 第16-19页 |
3.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广宁县农村合作医疗服务供给分析 | 第19-22页 |
3.2.1 广宁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供给情况 | 第19-20页 |
3.2.2 广宁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生产情况 | 第20-21页 |
3.2.3 广宁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受益情况 | 第21-22页 |
3.3 广宁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2-25页 |
3.3.1 服务供给经费增长机制不完善 | 第22-23页 |
3.3.2 服务供给主体相对单一 | 第23页 |
3.3.3 服务供给客体参与意识弱 | 第23-24页 |
3.3.4 服务供给决策不科学 | 第24-25页 |
3.3.5 服务供给方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控制 | 第25页 |
3.4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供给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25-29页 |
3.4.1 观念因素 | 第25-26页 |
3.4.2 体制因素 | 第26-27页 |
3.4.3 经济因素 | 第27-29页 |
第四章 提高广宁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供给水平的对策 | 第29-36页 |
4.1 借鉴国外农村医疗供给服务的经验 | 第29-31页 |
4.1.1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疗保障供给制度模式 | 第29页 |
4.1.2 致力构建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供给体系 | 第29页 |
4.1.3 医疗保障制度多元化筹资机制的建立 | 第29-30页 |
4.1.4 建立有效的医疗保障监督机制 | 第30页 |
4.1.5 多种形式提供医疗服务,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多位一体的供给结构 | 第30-31页 |
4.2 建立稳定的服务经费增长机制 | 第31-32页 |
4.2.1 政府财力的增长要与农民收入水平相结合 | 第31页 |
4.2.2 维持定额服务经费机制不变、逐步累进的方式 | 第31页 |
4.2.3 以经济为基础,构建中长期服务经费增长机制 | 第31-32页 |
4.2.4 强化政府财政职能,坚持政府的主体地位 | 第32页 |
4.3 实现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 | 第32-33页 |
4.3.1 把私人医疗机构纳入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主体体系 | 第32页 |
4.3.2 完善配套政策,为民间医疗机构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准入机制 | 第32-33页 |
4.3.3 鼓励和扶持民间医疗机构的发展 | 第33页 |
4.4 强化服务供给客体的参与意识 | 第33-34页 |
4.4.1 从观念上入手,加大宣传力度 | 第33-34页 |
4.4.2 制度的优越性日显 | 第34页 |
4.4.3 简化报销程序 | 第34页 |
4.5 完善服务供给决策体系 | 第34-35页 |
4.6 确保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对医疗服务供给方实施有效监管 | 第35-3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36-38页 |
5.1 结论 | 第36页 |
5.2 建议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