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内循环流化床反应器流动传质特性的计算流体力学模拟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0页
目录第10-14页
主要符号表第14-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2页
   ·内循环流化床概述第16-17页
     ·内循环流化床的应用与特点第16页
     ·内循环流化床的结构与原理第16-17页
   ·内循环流化床的实验研究第17-24页
     ·流型及流型转变特性第18-19页
     ·流动和传质的实验研究第19-24页
       ·液相循环速度的研究第20-21页
       ·气含率的研究第21-22页
       ·气液传质特性的研究第22-24页
   ·内循环流化床的数值模拟研究第24-30页
     ·计算流体力学概述第24-25页
     ·内循环流化床流体力学的机理模型研究第25页
     ·内循环流化床流体力学的 CFD 模拟研究第25-28页
     ·内循环流化床传质过程的 CFD 模拟研究第28-29页
     ·内循环流化床 CFD 数值模拟的发展趋势第29-30页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第30-32页
     ·本文研究的目的第30页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30-32页
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测定方法第32-39页
   ·实验装置第32-36页
     ·基本实验反应器第32页
     ·漏斗型内构件强化的内循环流化床反应器第32-34页
     ·底十字型内构件强化的内循环流化床反应器第34-35页
     ·流体力学实验测量系统第35页
     ·主要仪器设备参数第35-36页
   ·内循环流化床反应器流体力学参数的测量第36-39页
     ·总体平均气含率的测定第36页
     ·上升区气含率的测定第36-37页
     ·下降区液体速度的测定第37页
     ·液相体积传质系数的测定第37-39页
第三章 传统内循环流化床流动及传质过程模拟第39-64页
   ·引言第39页
   ·模型建立与研究方法第39-52页
     ·物理模型和操作条件第39-40页
     ·计算网格划分第40-41页
     ·CFD 模型第41-50页
       ·多相流模型选择第41-42页
       ·流动控制方程第42-43页
       ·相间动量转移模型第43-47页
       ·湍流模型第47-50页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第50-51页
     ·数值求解方法第51-52页
   ·结果与讨论第52-63页
     ·计算收敛性分析第52-54页
     ·网格无关性分析第54-55页
     ·不同 CFD 模型的敏感性分析第55-61页
       ·曳力模型对 CFD 模拟的影响第55-58页
       ·升力模型对 CFD 模拟的影响第58-59页
       ·湍流模型对 CFD 模拟的影响第59-60页
       ·气泡直径选择对 CFD 模拟的影响第60-61页
     ·传统内循环流化床流场综合分析第61-63页
       ·反应器气含率综合分析第61-62页
       ·反应器轴向气含率分布第62-63页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四章 漏斗型内构件强化的内循环流化床流动与传质过程模拟研究第64-77页
   ·引言第64-65页
   ·模型建立与研究方法第65-68页
     ·物理模型和操作条件第65页
     ·CFD 模型第65-68页
       ·流动过程模拟方法第65-66页
       ·体积传质系数模拟方法第66-68页
       ·模型数值求解方法第68页
   ·结果与讨论第68-76页
     ·网格无关性第68-69页
     ·不同表观气速下的流体力学特性第69-71页
     ·不同内构件条件下流体力学特性比较第71-72页
     ·局部流体力学特性分析第72-74页
       ·湍动能分布第72-73页
       ·气含率径向分布第73-74页
     ·氧传质性能分析第74-76页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五章 底隙设置十字形内构件改进型内循环流化床的水力特性模拟分析第77-88页
   ·引言第77-78页
   ·模型建立与研究方法第78-82页
     ·物理模型和操作条件第78页
     ·CFD 模型第78-82页
     ·数值求解方法第82页
   ·结果与讨论第82-87页
     ·网格无关性第82-83页
     ·三维 CFD 模型可靠性验证第83-84页
     ·底隙置入十字形内构件对反应器流动的影响第84-86页
     ·底隙置入十字形内构件对反应器湍动能的影响第86-87页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结论与展望第88-90页
 结论第88页
 本论文创新点第88-89页
 展望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102页
附录第102-11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2-114页
致谢第114-115页
附件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麦草碱法制浆黑液热解气化特性与产物形成规律研究
下一篇:烟曲霉胞外聚合物与水中重金属Cu2+Cd2+和Pb2+的相互作用及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