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17-18页 |
前言 | 第18-20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20-44页 |
第一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概述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噬菌体及其疗法 | 第22-26页 |
2.1 噬菌体 | 第22-23页 |
2.2 噬菌体疗法 | 第23-26页 |
第三章 噬菌体裂解酶 | 第26-34页 |
3.1 裂解酶的结构 | 第26-28页 |
3.2 裂解酶的作用机制 | 第28页 |
3.3 裂解酶的免疫抗体 | 第28-30页 |
3.4 噬菌体裂解酶的相关应用 | 第30-32页 |
3.5 细菌对裂解酶的耐药性 | 第32-34页 |
第四章 药代动力学 | 第34-44页 |
4.1 蛋白多肽类药物药代动力学特征 | 第35-39页 |
4.1.1 给药途径 | 第35-36页 |
4.1.2 体内分布 | 第36-37页 |
4.1.3 代谢与消除 | 第37-39页 |
4.2 蛋白质类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 第39-44页 |
4.2.1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 第40页 |
4.2.2 同位素标记示踪法 | 第40-41页 |
4.2.3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 | 第41-42页 |
4.2.4 其他技术 | 第42-44页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44-114页 |
第一章 裂解酶LysGH15的抗性与免疫原性的研究 | 第44-64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45-47页 |
1.1.1 主要试剂 | 第45页 |
1.1.2 主要菌株和实验动物 | 第45页 |
1.1.3 主要仪器 | 第45-46页 |
1.1.4 主要试剂配制 | 第46-47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47-51页 |
1.2.1 裂解酶LysGH15的表达与纯化 | 第47页 |
1.2.2 裂解酶LysGH15对MRSA及MSSA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检测 | 第47-48页 |
1.2.3 MRSA及MSSA对裂解酶产生抗性的检测 | 第48页 |
1.2.4 小鼠的一次性LysGH15免疫模型 | 第48页 |
1.2.5 ELISA检测 | 第48-49页 |
1.2.6 Western blot检测抗体的产生 | 第49-50页 |
1.2.7 抗体对LysGH15体外裂解活性影响的分析 | 第50页 |
1.2.8 抗体对LysGH15体外结合活性影响的分析 | 第50-51页 |
1.2.9 抗体对LysGH15体内治疗效果的影响 | 第51页 |
1.2.10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 第51页 |
1.3 结果 | 第51-62页 |
1.3.1 裂解酶LysGH15的表达与纯化 | 第51-52页 |
1.3.2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LysGH15产生抗性的检测 | 第52-54页 |
1.3.3 LysGH15免疫原性的研究 | 第54-55页 |
1.3.4 LysGH15与其抗体作用后裂解细菌的活性的检测 | 第55-57页 |
1.3.5 LysGH15的抗体对其体内治疗效果的评价 | 第57-59页 |
1.3.6 不同注射方式及剂量对裂解酶LysGH15治疗效果的评价.421.4 讨论 | 第59-62页 |
1.5 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二章 裂解酶LysGH15双抗夹心ELISA方法的研究 | 第64-7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65-66页 |
2.1.1 主要试剂 | 第65页 |
2.1.2 主要菌株和实验动物 | 第65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65页 |
2.1.4 主要试剂配制 | 第65-6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66-68页 |
2.2.1 裂解酶LysGH15的表达与纯化 | 第66页 |
2.2.2 双抗夹心ELISA工作条件及程序的建立 | 第66-67页 |
2.2.3 双抗夹心ELISA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67页 |
2.2.4 建立方法准确度的测定 | 第67-68页 |
2.2.5 建立方法回收率的测定 | 第68页 |
2.2.6 建立方法稳定性的考察 | 第68页 |
2.2.7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 第68页 |
2.3 结果 | 第68-73页 |
2.3.1 包被抗体与检测抗体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68-69页 |
2.3.2 检测方法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69-70页 |
2.3.3 检测方法准确度的检测 | 第70-72页 |
2.3.4 检测方法回收率的测定 | 第72-73页 |
2.3.5 检测方法稳定性的测定 | 第73页 |
2.4 讨论 | 第73-74页 |
2.5 小结 | 第74-76页 |
第三章 裂解酶LysGH15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76-86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76-78页 |
3.1.1 主要试剂 | 第76-77页 |
3.1.2 主要菌株和实验动物 | 第77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77页 |
3.1.4 主要试剂配制 | 第77-7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78-80页 |
3.2.1 大鼠静脉给药药代动力学参数 | 第78页 |
3.2.2 取血方法和时间 | 第78页 |
3.2.3 大鼠组织分布实验 | 第78页 |
3.2.4 组织取样方法及时间 | 第78-79页 |
3.2.5 样品的测定 | 第79页 |
3.2.6 数据处理 | 第79-80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80-84页 |
3.3.1 大鼠单次静脉注射给药后药代动力学参数 | 第80页 |
3.3.2 大鼠单次静脉给药LysGH15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 第80-81页 |
3.3.3 大鼠单次单次静脉给药LysGH15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 第81-82页 |
3.3.4 大鼠单次单次静脉给药LysGH15后组织的分布 | 第82-84页 |
3.4 讨论 | 第84-85页 |
3.5 小结 | 第85-86页 |
第四章 裂解酶LysGH15急性及慢性毒性的研究 | 第86-98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86-88页 |
4.1.1 主要试剂 | 第86页 |
4.1.2 主要菌株和实验动物 | 第86页 |
4.1.3 主要仪器 | 第86-87页 |
4.1.4 主要试剂配制 | 第87-88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88-89页 |
4.2.1 急性毒性试验 | 第88页 |
4.2.2 慢性毒性试验 | 第88-89页 |
4.2.3 数据分析 | 第89页 |
4.3 结果 | 第89-95页 |
4.3.1 裂解酶对小鼠急性毒性试验 | 第89-91页 |
4.3.2 一般状况 | 第91页 |
4.3.3 体重变化情况 | 第91-92页 |
4.3.4 血液学指标变化情况 | 第92-93页 |
4.3.5 血生化指标变化情况 | 第93-94页 |
4.3.6 主要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 | 第94-95页 |
4.4 讨论 | 第95-96页 |
4.5 小结 | 第96-98页 |
第五章 裂解酶LysGH15在小鼠皮肤烧烫伤模型中的应用 | 第98-114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99-101页 |
5.1.1 主要试剂 | 第99页 |
5.1.2 主要菌株和实验动物 | 第99页 |
5.1.3 主要仪器 | 第99-100页 |
5.1.4 主要试剂配制 | 第100-101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101-104页 |
5.2.1 裂解酶LysGH15与芹菜素混合膏剂的制备 | 第101页 |
5.2.2 裂解酶与芹菜素混合膏剂(LysGH15-api)体外的裂解活性测定 | 第101-102页 |
5.2.3 扫描电镜观察 | 第102页 |
5.2.4 溶血实验 | 第102页 |
5.2.5 小鼠烧烫伤感染模型的建立 | 第102-103页 |
5.2.6 皮肤病理切片 | 第103页 |
5.2.7 qPCR检测皮肤组织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 | 第103-104页 |
5.2.8 免疫原性的分析 | 第104页 |
5.2.9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 第104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104-111页 |
5.3.1 LAA体外的裂解活性及溶血活性 | 第104-106页 |
5.3.2 LAA促进皮肤愈合 | 第106-109页 |
5.3.3 皮肤组织的H&E染色 | 第109页 |
5.3.4 LAA治疗后皮肤菌落数的检测 | 第109-111页 |
5.3.5 免疫原性的检测 | 第111页 |
5.4 讨论 | 第111-113页 |
5.5 小结 | 第113-114页 |
结论 | 第114-116页 |
创新点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34页 |
导师简介 | 第134-136页 |
作者简介 | 第136-138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8-140页 |
致谢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