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9-20页 |
1.1.1 县域层面城乡空间格局变动剧烈 | 第19页 |
1.1.2 城乡聚落用地成为LUCC研究的热点课题 | 第19页 |
1.1.3 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道路形成政策指引 | 第19-20页 |
1.1.4 苏省城乡聚落的空间格局具有典型性 | 第2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20-2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21页 |
1.3 概念辨析 | 第21-22页 |
1.3.1 城乡聚落 | 第21页 |
1.3.2 城乡聚落空间 | 第21-22页 |
1.3.3 城乡聚落的空间格局 | 第22页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2-25页 |
1.4.1 城乡聚落空间研究的分析框架 | 第22页 |
1.4.2 县域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 | 第22-23页 |
1.4.3 县域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异 | 第23页 |
1.4.4 县域城乡聚落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 | 第23页 |
1.4.5 县域城乡聚落空间分异的优化调控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5-47页 |
2.1 城镇空间研究进展 | 第25-30页 |
2.1.1 国外城镇空间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2.1.2 国内城镇空间研究进展 | 第27-29页 |
2.1.3 江苏省城镇空间研究进展 | 第29-30页 |
2.2 乡村聚落空间研究进展 | 第30-45页 |
2.2.1 国外乡村聚落空间研究进展 | 第30-38页 |
2.2.2 国内乡村聚落空间研究进展 | 第38-43页 |
2.2.3 江苏省乡村聚落空间研究进展 | 第43-45页 |
2.3 研究展望 | 第45-47页 |
2.3.1 相关研究的不足 | 第45页 |
2.3.2 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45-47页 |
第三章 城乡聚落空间的理论解析 | 第47-58页 |
3.1 城乡空间结构理论 | 第47-51页 |
3.1.1 城乡二元结构理论 | 第47页 |
3.1.2 增长级理论 | 第47-48页 |
3.1.3 中心——外围理论 | 第48页 |
3.1.4 中心地理论 | 第48-49页 |
3.1.5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 第49-50页 |
3.1.6 区域空间结构演化阶段理论 | 第50-51页 |
3.1.7 乡村聚落演化模式 | 第51页 |
3.2 城乡空间组织理论 | 第51-53页 |
3.2.1 田园城市理论 | 第51-52页 |
3.2.2 有机疏散理论 | 第52-53页 |
3.3 城乡空间关系理论 | 第53-57页 |
3.3.1 城乡Desakota发展模式 | 第53-54页 |
3.3.2 城乡连续谱模型 | 第54-55页 |
3.3.3 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 | 第55-56页 |
3.3.4 城镇相互作用理论 | 第56页 |
3.3.5 城乡一体化设计理论 | 第56-57页 |
3.4 相关理论评述 | 第57-58页 |
第四章 研究区域及技术路线 | 第58-76页 |
4.1 研究区概况 | 第58-59页 |
4.1.1 江苏省概况 | 第58页 |
4.1.2 行政区划 | 第58-59页 |
4.2 资料和数据来源 | 第59-60页 |
4.3 研究方法 | 第60-74页 |
4.3.1 县域城乡聚落空间分布格局的分析方法 | 第60-62页 |
4.3.2 县域城乡聚落空间分异的分析方法 | 第62-66页 |
4.3.3 县域城乡聚落空间分异形成机制的研究方法 | 第66-74页 |
4.4 技术路线 | 第74-7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江苏省县域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 | 第76-90页 |
5.1 县域城镇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 | 第76-81页 |
5.1.1 空间分布呈现从南向北集聚程度上升的特征 | 第76-77页 |
5.1.2 密度呈现东南部五个高值中心和北部低值连片的格局 | 第77-78页 |
5.1.3 空间分布形态呈现苏南地区分布均衡和苏北地区集聚分布并存的格局 | 第78-79页 |
5.1.4 空间关联程度呈现南-北向梯度变化特征 | 第79-81页 |
5.2 县域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 | 第81-83页 |
5.2.1 空间分布呈现从东向西集聚程度上升的特征 | 第81-82页 |
5.2.2 密度呈现东部两个高值中心和西部低值连片的格局 | 第82-83页 |
5.3 县域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 | 第83-87页 |
5.3.1 空间分布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集聚程度上升的特征 | 第83-84页 |
5.3.2 密度呈现东部高值连片和西北部低值连片的格局 | 第84-85页 |
5.3.3 空间分布形态呈现环太湖地区均衡分布与沿海地区集聚分布并存的格局 | 第85-86页 |
5.3.4 空间关联程度呈现东南-西北的梯度变化特征 | 第86-87页 |
5.4 县域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布类型 | 第87-8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六章 江苏省县域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异 | 第90-110页 |
6.1 县域城镇聚落的空间分异 | 第90-95页 |
6.1.1 规模分布呈现南部高值集聚和北部低值连片的分异格局 | 第90-91页 |
6.1.2 规模结构呈现三大地区内部等级规模梯度变化特征 | 第91-93页 |
6.1.3 形态呈现南-北和东南-西北方向阶梯状分布特征 | 第93-95页 |
6.2 县域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异 | 第95-99页 |
6.2.1 规模分布呈现北部高值集聚和中南部低值连片的分异格局 | 第95-96页 |
6.2.2 规模结构呈现自东向西等级规模特征逐渐减弱的态势 | 第96-97页 |
6.2.3 形态呈现东-西和东北-西南方向阶梯状分布特征 | 第97-99页 |
6.3 县域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异 | 第99-103页 |
6.3.1 规模分布呈现南北高值集聚和中部低值连片的分异格局 | 第99-100页 |
6.3.2 规模结构呈现自北向南和自西向东等级规模特征逐渐增强的态势 | 第100-102页 |
6.3.3 形态呈现东-西和东南-西北方向阶梯状分布特征 | 第102-103页 |
6.4 县域城乡聚落的地域类型 | 第103-109页 |
6.4.1 城乡聚落地域类型划分的意义 | 第103-104页 |
6.4.2 城乡聚落地域类型的划分方法 | 第104页 |
6.4.3 县域城乡聚落的地域类型 | 第104-10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七章 江苏省县域城乡聚落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 | 第110-139页 |
7.1 县域城乡聚落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 | 第110-126页 |
7.1.1 自然条件的基础作用 | 第110-114页 |
7.1.2 城镇化的外部推动 | 第114-116页 |
7.1.3 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第116-119页 |
7.1.4 交通条件的催化作用 | 第119-124页 |
7.1.5 政府规划调控的引导作用 | 第124-126页 |
7.2 县域城乡聚落空间分异的驱动力分析 | 第126-133页 |
7.2.1 驱动力因子的确定 | 第126-128页 |
7.2.2 驱动力的主成分分析 | 第128-130页 |
7.2.3 驱动力的地理加权回归分析 | 第130-133页 |
7.3 县域城乡聚落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 | 第133-138页 |
7.3.1 动力机制的相关研究 | 第134-135页 |
7.3.2 县域城乡聚落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 | 第135-138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38-139页 |
第八章 江苏省县域城乡聚落空间分异的优化调控 | 第139-145页 |
8.1 城乡聚落空间存在的问题 | 第139-140页 |
8.1.1 城乡聚落规模结构不平衡 | 第139页 |
8.1.2 城乡聚落空间布局不均衡 | 第139-140页 |
8.1.3 城乡聚落间交通网络结构不均衡 | 第140页 |
8.2 城乡聚落空间优化的原则 | 第140-141页 |
8.2.1 系统性原则 | 第140页 |
8.2.2 空间集聚与空间扩散相统一原则 | 第140-141页 |
8.2.3 城乡一体化发展原则 | 第141页 |
8.3 城乡聚落空间优化的目标 | 第141-142页 |
8.3.1 从城乡整体规划入手,构建合理的城乡聚落体系 | 第141页 |
8.3.2 遵循城乡共建共享,构建聚落体系空间交通网络 | 第141页 |
8.3.3 实现城乡要素的统筹发展 | 第141-142页 |
8.4 城乡聚落空间优化的策略 | 第142-143页 |
8.4.1 合理有序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 | 第142页 |
8.4.2 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和完善 | 第142-143页 |
8.4.3 加强城乡聚落的空间分类指导 | 第143页 |
8.4.4 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创新 | 第143页 |
8.5 本章小结 | 第143-145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5-150页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45-148页 |
9.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48页 |
9.3 不足与展望 | 第148-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7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70-171页 |
致谢 | 第171-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