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矿产普查与勘探论文--地质勘探论文

地下岩体工程灾害隐患雷达探测与控制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4页
    1.1 开展地下岩体工程灾害隐患探测与控制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1.2 地下岩体工程灾害隐患探测与控制研究现状综述第11-19页
        1.2.1 灾害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第11-17页
        1.2.2 地下岩体工程灾害隐患探测研究现状第17-18页
        1.2.3 地下岩体工程灾害控制与防治研究现状第18-19页
    1.3 探地雷达技术及其在工程灾害隐患探测中的应用综述第19-23页
        1.3.1 探地雷达技术及相关电磁理论研究现状第19-21页
        1.3.2 探地雷达技术在工程灾害隐患探测中的应用概述第21-23页
    1.4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第23-24页
第二章 地下岩体工程灾害隐患雷达探测理论第24-31页
    2.1 探地雷达探测工程灾害隐患的基本理论第24-25页
        2.1.1 电磁波的传播与波速第24-25页
        2.1.2 电磁波的反射与透射第25页
    2.2 探地雷达探测工程灾害隐患的技术与方法第25-26页
        2.2.1 测试设备配置第25-26页
        2.2.2 雷达实时记录第26页
    2.3 探地雷达数据与图像处理技术第26-29页
        2.3.1 图像的分层第26页
        2.3.2 电磁波波速计算第26-27页
        2.3.3 测试数据处理技术第27-28页
        2.3.4 雷达图像处理技术第28页
        2.3.5 雷达数据处理软件 RADPRO第28-29页
    2.4 探地雷达资料的地质解释第29页
    2.5 探测结果分析与成图第29-30页
    2.6 地下金属矿山工程灾害隐患探测新方法的提出第30页
    2.7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非均匀矿岩介质中雷达波传播与衰减规律研究第31-63页
    3.1 电磁场与波的基本理论第31-39页
        3.1.1 电磁波波动方程第31-34页
        3.1.2 偶极子天线的电磁场第34-36页
        3.1.3 电磁波的时间场与射线方向第36-37页
        3.1.4 惠更斯-费涅尔原理第37-39页
    3.2 高频电磁场中的矿岩电特性探讨第39-40页
    3.3 电磁波在多层非均匀矿岩介质中传播规律研究第40-52页
        3.3.1 电磁波在两种不同矿岩介质交界面上的特性探讨第40-44页
        3.3.2 电磁(雷达)波在多层矿岩介质中的传播第44-52页
    3.4 雷达波在非均匀有耗介质中传播衰减规律研究第52-56页
        3.4.1 有耗介质雷达波传播的麦克斯韦方程第52-53页
        3.4.2 雷达波在矿岩介质中衰减特性研究与探讨第53-56页
    3.5 矿岩介质中雷达波瞬态场理论第56-62页
        3.5.1 从色散角度研究矿岩介质瞬态场第56-59页
        3.5.2 从有耗角度研究矿岩介质瞬态场第59-62页
        3.5.3 矿岩介质中瞬态场分析方法第62页
    3.6 结论探讨第62-63页
第四章 探地雷达解释模型及智能解释系统研究第63-84页
    4.1 传统的探地雷达解释方法、模型与系统第63-69页
        4.1.1 时间剖面的对比研究第63-65页
        4.1.2 探地雷达正演模型与反演模型第65-69页
    4.2 探地雷达解释系统智能化新思路的提出第69-70页
    4.3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探地雷达智能解释系统研究第70-83页
        4.3.1 人工神经网络在物探资料解释中应用综述第70页
        4.3.2 探地雷达探测深度智能解释系统及应用实例第70-83页
    4.4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五章 探地雷达探测工程灾害隐患的模拟实验研究第84-94页
    5.1 概述第84页
    5.2 模拟实验模型设计与制作第84页
    5.3 实验内容及目的第84-85页
    5.4 实验设备第85页
    5.5 不同充填介质对雷达探测图象影响的实验研究第85-89页
        5.5.1 测试方法及参数设置第85页
        5.5.2 实验结果的探地雷达图象反映第85-88页
        5.5.3 模型Ⅰ中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分析第88页
        5.5.4 不同充填介质对空区雷达成像的影响分析与探讨第88-89页
    5.6 空区尺寸大小对探测结果的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第89-92页
        5.6.1 测试方法及其参数设置第89页
        5.6.2 实验结果的探地雷达图象反映第89-92页
        5.6.3 空区尺寸大小对雷达成像的影响分析与探讨第92页
    5.7 金属矿矿石品位对雷达波传播影响的实验研究第92-93页
    5.8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第六章 探地雷达技术在地下岩体工程灾害隐患探测中应用研究第94-107页
    6.1 概述第94页
    6.2 厂坝铅锌矿井下采空区灾害隐患探测第94-102页
        6.2.1 矿山概述第94页
        6.2.2 矿山地质条件第94-95页
        6.2.3 矿区内群采空区形成情况第95-96页
        6.2.4 采空区探测的重要意义与作用第96页
        6.2.5 探测测线的布置及测试总工作量第96页
        6.2.6 探测方法与技术第96-97页
        6.2.7 测试数据、图象处理第97页
        6.2.8 探测结果分析与成果资料解释第97-101页
        6.2.9 测试结果分析与探讨第101-102页
    6.3 高速公路路基下采空区灾害隐患探测第102-104页
        6.3.1 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第102页
        6.3.2 探测设备与方法选择第102-104页
        6.3.3 探测结果分析及探讨第104页
    6.4 巷道围岩扰动区探测第104-105页
    6.5 断层与渗水裂隙探测第105-106页
        6.5.1 井下巷道围岩渗水裂隙灾害隐患探测第105-106页
        6.5.2 隧道围岩松动渗水裂隙灾害隐患探测第106页
    6.6 结论与思考第106-107页
第七章 地下岩体工程灾害控制及其隐患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第107-118页
    7.1 老空水灾害预测与防治第107-108页
        7.1.1 老空水灾害预测研究第107-108页
        7.1.2 老空水灾害防治第108页
    7.2 巷道(或采空区)坍塌灾害预测第108页
    7.3 地下采空区处理的主要方法第108-109页
        7.3.1 隔离封闭法第108页
        7.3.2 爆破崩落法第108-109页
        7.3.3 充填法第109页
        7.3.4 隔绝封闭与充填联合法第109页
    7.4 采空区处理方案模糊优选第109-114页
        7.4.1 模糊数学基本概念第109-111页
        7.4.2 多目标系统模糊优选系统模型的建立第111-114页
    7.5 地下岩体工程灾害隐患处理技术应用实例第114-115页
        7.5.1 采空区概况第114页
        7.5.2 拟定的采空区处理方案第114页
        7.5.3 处理方案优选排序第114-115页
        7.5.4 处理效果第115页
    7.6 地下岩体工程灾害研究中的系统观第115-117页
        7.6.1 问题的提出第115-116页
        7.6.2 地下岩体工程灾害研究的系统工程概念第116页
        7.6.3 基于系统论上的地下岩体工程灾害研究理论第116-117页
    7.7 结论与探讨第117-118页
第八章 全文结论第118-120页
致谢第120-12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第121-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嫁接影响西瓜果实品质和幼苗耐冷性的生理机制研究
下一篇:隧道开挖地质灾害规律与防治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