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书学铨选制度研究
绪论 | 第7-13页 |
一、 本题课研究内容 | 第7-9页 |
二、 当前研究状况和本文研究方法 | 第9-13页 |
第一章 明代书学铨选制度产生实施的背景 | 第13-30页 |
一、 崇尚古制--书学铨选制度产生的根源 | 第13-15页 |
二、 三途并进--书学铨选制度的具体实施 | 第15-18页 |
三、 遵守旧制--书学铨选制度发展的依据 | 第18-20页 |
四、 帝王善书--书学铨选制度发展的动力 | 第20-22页 |
附: 明代皇族善书一览表 | 第22-30页 |
第二章 明代“楷书”制度 | 第30-56页 |
一、 释楷书 | 第30-33页 |
二、 楷书制度的实施 | 第33-42页 |
三、 楷书制度分析 | 第42-47页 |
四、 楷书制度特点 | 第47-56页 |
第三章 明代“篆书”制度 | 第56-90页 |
一、 关于篆书 | 第56-61页 |
二、 篆字在明代朝廷中的应用 | 第61-69页 |
三、 朝廷篆书史事 | 第69-75页 |
附: 明代有影响篆书家一览表 | 第75-90页 |
第四章 明代“中书舍人”制度 | 第90-130页 |
一、 明代中书舍人的设置 | 第90-92页 |
二、 中书舍人的职守 | 第92-96页 |
三、 中书舍人的铨选 | 第96-102页 |
四、 由布衣授中书舍人 | 第102-106页 |
五、 “中书体” | 第106-112页 |
附表一: 布衣、监生、举人授中书舍人(含改任) | 第112-124页 |
附表二:进士授中书舍人 | 第124-130页 |
第五章 书办、类书办 | 第130-157页 |
一、 书办的产生 | 第130-131页 |
二、 殿、阁书办官员类别 | 第131-135页 |
三、 书办人员的升迁 | 第135-137页 |
四、 与书学关系密切的衙门 | 第137-146页 |
五、 类书办 | 第146-150页 |
六、 书办文字制度 | 第150-157页 |
第六章 明代吏员与书学 | 第157-178页 |
一、 以书取吏 | 第157-158页 |
二、 吏的性质及分类 | 第158-164页 |
三、 吏员的职设 | 第164-170页 |
四、 吏员书事 | 第170-178页 |
第七章 宦官与书学 | 第178-198页 |
一、 内书堂 | 第178-182页 |
二、 司礼监 | 第182-186页 |
三、 内官衙门及书写官员 | 第186-192页 |
四、 宦官书家 | 第192-198页 |
第八章 余论 | 第198-210页 |
一、 名器紊乱--对明代吏治的影响 | 第198-203页 |
二、 书法沉滞--“台阁体”的泛滥 | 第203-210页 |
参考文献 | 第210-215页 |
攻博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215-217页 |
论文摘要(中文) | 第217-220页 |
论文摘要(英文) | 第220页 |
附图 | 第224-2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