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改良论文--土壤改良剂论文

生物质炭固碳作用及其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影响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符号说明第17-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34页
    1.1 引言第18-19页
    1.2 生物质炭生产及其特性第19-26页
        1.2.1 生物质炭的科学范畴第19-21页
        1.2.2 生物质炭的生产第21-22页
        1.2.3 生物质炭的结构及特性第22-26页
    1.3 生物质炭的环境应用第26-31页
        1.3.1 固碳减排第26-29页
        1.3.2 土壤改良第29-30页
        1.3.3 废物管理第30页
        1.3.4 能源生产第30页
        1.3.5 污染修复第30-31页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31-34页
        1.4.1 研究目标第31页
        1.4.2 研究内容第31-33页
        1.4.3 技术路线第33-34页
第二章 生物质向生物质炭转化的固碳作用第34-47页
    2.1 引言第34页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4-37页
        2.2.1 生物质原材料第34页
        2.2.2 生物质炭的制备第34-35页
        2.2.3 分析方法第35-36页
        2.2.4 生命周期评价第36-37页
    2.3 结果和讨论第37-46页
        2.3.1 粮食作物秸秆生物质量第37-38页
        2.3.2 不同温度下制备生物质炭的产率第38页
        2.3.3 不同温度下制备生物质炭的元素组成第38-40页
        2.3.4 不同温度下制备生物质炭的碳保留量、碳稳定性及固碳潜力第40-42页
        2.3.5 生物质炭缓解温室效应潜力第42-46页
    2.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三章 添加矿物对生物质炭化及其固碳能力的影响第47-63页
    3.1 引言第47-48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8-51页
        3.2.1 材料第48页
        3.2.2 生物质炭的制备第48-49页
        3.2.3 生物质炭分析方法第49-5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1-62页
        3.3.1 生物质炭的物理化学性质第51-53页
        3.3.2 生物质炭的产率和碳保留量第53-54页
        3.3.3 生物质炭的化学稳定性第54-55页
        3.3.4 生物质炭的微生物矿化稳定性第55-58页
        3.3.5 生物质炭的结构与其碳保留量及稳定性的关系第58-62页
    3.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四章 模拟水旱轮作土壤水分条件下生物质炭对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影响第63-73页
    4.1 引言第63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63-66页
        4.2.1 材料第63-64页
        4.2.2 生物质炭培养实验第64-65页
        4.2.3 分析方法第65-6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6-72页
        4.3.1 生物质炭对CH_4排放的影响第66-68页
        4.3.2 生物质炭对CO_2排放的影响第68-70页
        4.3.3 生物质炭对N_2O排放的影响第70-72页
    4.4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五章 生物质还田和生物质炭还田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固碳能力的比较研究第73-91页
    5.1 引言第73-74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74-76页
        5.2.1 生物质炭的制备第74页
        5.2.2 土壤样品的采集第74页
        5.2.3 土壤与生物质炭培养实验及温室气体采集第74-75页
        5.2.4 分析方法第75页
        5.2.5 数据处理第75-7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6-90页
        5.3.1 稻草秸秆、稻草秸秆生物质炭和土壤的基本性质第76-77页
        5.3.2 秸秆还田和秸秆生物质炭还田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第77-85页
        5.3.3 秸秆还田和秸秆生物质炭还田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第85-88页
        5.3.4 秸秆还田和秸秆生物质炭还田对全球增温潜势和固碳效果的影响第88-90页
    5.4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六章 生物质炭对土壤硝化、反硝化作用及N_2O排放的影响第91-100页
    6.1 引言第91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91-95页
        6.2.1 实验材料第91-93页
        6.2.2 实验设计第93-94页
        6.2.3 数据处理第94-95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95-99页
        6.3.1 生物质炭对土壤硝化速率及N_2O排放的影响第95-96页
        6.3.2 生物质炭对土壤反硝化速率及N_2O排放的影响第96-99页
    6.4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第七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和展望第100-103页
    7.1 研究结论第100-101页
    7.2 创新点第101页
    7.3 展望第101-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18页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18-120页
致谢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Beauty Industry Competitive Scenario in Italy:Finding Out the Winning Strategies in the after Crisis Period
下一篇:基于云数据库的企业资产管理应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