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炮制、制剂论文--剂型论文

山药多糖脂质体的制备及抗肝损伤作用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前言第13-14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4-21页
    1.1 山药的药学研究现状第14页
    1.2 山药药理活性第14-17页
        1.2.1 降血糖、降血脂作用第14-15页
        1.2.2 抗肿瘤作用第15页
        1.2.3 抗氧化、抗衰老作用第15页
        1.2.4 免疫调节作用第15-16页
        1.2.5 改善消化功能第16页
        1.2.6 抗突变第16页
        1.2.7 肝保护作用第16-17页
        1.2.8 其他药理活性第17页
    1.3 脂质体概述第17-20页
        1.3.1 脂质体定义第17页
        1.3.2 脂质体的组成第17-18页
        1.3.3 脂质体的分类第18页
        1.3.4 脂质体的应用第18-19页
        1.3.5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第19-20页
    1.4 立题依据第20-21页
第2章 山药多糖脂质体处方前研究第21-27页
    2.1 仪器与材料第21页
        2.1.1 仪器第21页
        2.1.2 试剂第21页
        2.1.3 材料第21页
    2.2 方法第21-23页
        2.2.1 山药多糖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第21-22页
        2.2.2 山药多糖及卵磷脂基本理化性质考察第22-23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3-26页
        2.3.1 山药多糖体外分析方法建立结果第23-25页
        2.3.2 山药多糖及卵磷脂基本理化性质考察第25-26页
    2.4 小结第26-27页
第3章 山药多糖脂质体的制备第27-38页
    3.1 仪器与材料第27页
        3.1.1 仪器第27页
        3.1.2 试剂第27页
        3.1.3 材料第27页
    3.2 方法第27-30页
        3.2.1 逆向蒸发-过膜挤压法制备山药多糖脂质体第27-28页
        3.2.2 处方单因素考察第28页
        3.2.3 正交试验筛选最优处方第28-29页
        3.2.4 工艺单因素考察第29页
        3.2.5 验证试验第29-30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0-37页
        3.3.1 处方单因素考察结果第30-32页
        3.3.2 正交试验结果第32-35页
        3.3.3 工艺单因素考察结果第35-36页
        3.3.4 最终制备处方及工艺确定第36-37页
        3.3.5 验证试验结果第37页
    3.4 小结第37-38页
第4章 山药多糖脂质体理化性质研究及冻干粉制备第38-49页
    4.1 仪器与材料第38-39页
        4.1.1 仪器第38页
        4.1.2 试剂第38页
        4.1.3 材料第38-39页
    4.2 方法第39-41页
        4.2.1 山药多糖脂质体基本理化性质考察第39页
        4.2.2 稳定性考察第39-40页
        4.2.3 体外释药考察第40-41页
        4.2.4 山药多糖脂质体冻干粉制备第4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1-48页
        4.3.1 山药多糖脂质体基本理化性质考察第41-44页
        4.3.2 稳定性考察结果第44-45页
        4.3.3 体外释药考察结果第45-47页
        4.3.4 山药多糖脂质体冻干粉制备第47-48页
    4.4 小结第48-49页
第5章 山药多糖脂质体抗四氯化碳急性肝损伤作用研究第49-61页
    5.1 仪器与材料第49页
        5.1.1 仪器第49页
        5.1.2 试剂第49页
        5.1.3 材料第49页
    5.2 方法第49-52页
        5.2.1 动物分组与模型制备第49-50页
        5.2.2 大鼠给药剂量计算第50页
        5.2.3 大鼠尾静脉注射方法第50页
        5.2.4 动物一般状态记录第50页
        5.2.5 血清生化学指标检测与分析第50页
        5.2.6 肝脏指数测定第50-51页
        5.2.7 肝组织匀浆生化学指标检测及分析第51页
        5.2.8 肝脏组织病理学观察第51-52页
        5.2.9 统计学方法第52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52-59页
        5.3.1 大鼠状态记录第52-53页
        5.3.2 血清中ALT、AST、AKP酶活力测定结果第53-54页
        5.3.3 肝脏指数测定结果第54-55页
        5.3.4 肝组织匀浆中MDA、T-SOD、GSH含量测定结果第55-57页
        5.3.5 肝脏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第57-59页
    5.4 小结第59-61页
结论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致谢第66-67页
英文缩写第67-68页
附图第68-6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油菜素甾醇信号通路转录因子BES1参与调控独脚金内酯信号所介导的植物分枝
下一篇:EGCG增强去甲氧柔红霉素抗癌活性机制研究暨Glol在肝癌发生进程中功能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