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市农村居民点时空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1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1.3.3 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 第23-28页 |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2.1.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3-24页 |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页 |
2.1.3 区位理论 | 第24-25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5-28页 |
2.2.1 GIS空间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2.2.2 景观格局指数法 | 第26-27页 |
2.2.3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 第27页 |
2.2.4 重心模型 | 第27-28页 |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 第28-33页 |
3.1 研究区选择依据 | 第28-29页 |
3.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9-31页 |
3.2.1 地理位置 | 第29-30页 |
3.2.2 自然环境状况 | 第30-31页 |
3.2.3 社会经济状况 | 第31页 |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31-33页 |
第4章 珲春市农村居民点时空动态变化 | 第33-51页 |
4.1 农村居民点规模变化 | 第33-37页 |
4.1.1 农村居民点总体变化 | 第33-34页 |
4.1.2 农村居民点各乡镇变化 | 第34-37页 |
4.2 农村居民点路径变化 | 第37-39页 |
4.2.1 空间重心转移模型 | 第37-38页 |
4.2.2 空间变化路径分析 | 第38-39页 |
4.3 农村居民点空间变化 | 第39-45页 |
4.3.1 农村居民点核密度分析 | 第40-42页 |
4.3.2 农村居民点集聚性分析 | 第42-45页 |
4.4 农村居民点景观布局变化 | 第45-49页 |
4.4.1 景观指数的选取和计算 | 第45-47页 |
4.4.2 农村居民点景观特征分析 | 第47-49页 |
4.5 小结 | 第49-51页 |
第5章 珲春市农村居民点动态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63页 |
5.1 自然因素 | 第51-56页 |
5.1.1 高程 | 第52-53页 |
5.1.2 坡度 | 第53-55页 |
5.1.3 河流 | 第55-56页 |
5.2 区位因素 | 第56-60页 |
5.2.1 道路 | 第57-59页 |
5.2.2 行政驻地 | 第59-60页 |
5.3 政策因素 | 第60-61页 |
5.4 小结 | 第61-6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7页 |
6.1 结论 | 第63-65页 |
6.2 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