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1.3.1 主要观点 | 第12-13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异化消费的根源和本质 | 第14-20页 |
2.1 异化消费的根源 | 第14-17页 |
2.1.1 物质财富生产水平影响 | 第14-15页 |
2.1.2 精神文化传统观念制约 | 第15页 |
2.1.3 制度法规因素限制 | 第15-17页 |
2.2 异化消费的本质 | 第17-19页 |
2.2.1 异化消费与自然的背离 | 第17-18页 |
2.2.2 异化消费与社会的背离 | 第18-19页 |
2.2.3 异化消费与人的背离 | 第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消费的表现和生态后果 | 第20-30页 |
3.1 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消费的大众趋向 | 第20-22页 |
3.1.1 消费的物质财富越多,生活质量越高 | 第20-21页 |
3.1.2 消费的增长等于社会进步 | 第21页 |
3.1.3 消费的增长等于幸福的增长 | 第21-22页 |
3.2 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消费的主要形式 | 第22-26页 |
3.2.1 商品拜物教性质的过度消费 | 第22-24页 |
3.2.2 符号价值“夸示性消费” | 第24-25页 |
3.2.3 广告与时尚利诱误导消费 | 第25-26页 |
3.3 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消费的生态后果 | 第26-29页 |
3.3.1 异化消费造成的资源危机 | 第26-27页 |
3.3.2 异化消费造成的环境危机 | 第27页 |
3.3.3 异化消费造成生态霸权 | 第27-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异化消费的生态批判和生态转向 | 第30-39页 |
4.1 马克思的生态消费观 | 第30-33页 |
4.1.1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 第30-31页 |
4.1.2 马克思的适度消费观 | 第31页 |
4.1.3 马克思的可持续消费观 | 第31-33页 |
4.2 异化消费的生态批判 | 第33-35页 |
4.2.1 导致人与人之间矛盾冲突 | 第33页 |
4.2.2 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33-34页 |
4.2.3 加剧社会基本矛盾 | 第34-35页 |
4.3 异化消费的生态转向 | 第35-37页 |
4.3.1 发展科技丰富社会物质财富 | 第35-36页 |
4.3.2 加强宏观调控缩小贫富差距 | 第36-37页 |
4.3.3 变革社会制度建设社会主义 | 第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五章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异化消费的生态批判的启示价值 | 第39-50页 |
5.1 中国异化消费现象和影响 | 第39-43页 |
5.1.1 夸示性符号消费与挥霍浪费 | 第39-40页 |
5.1.2 奢侈性浪费消费与炫富奢靡 | 第40-41页 |
5.1.3 离轨性偏激消费与精神空虚 | 第41-42页 |
5.1.4 人与自然资源环境矛盾 | 第42-43页 |
5.2 弘扬我国优秀生态消费文化 | 第43-46页 |
5.2.1 勤俭建国和艰苦奋斗 | 第43-44页 |
5.2.2 节约光荣和浪费可耻 | 第44-46页 |
5.2.3 文明消费和生态消费 | 第46页 |
5.3 生态消费法规建设和教育宣传 | 第46-49页 |
5.3.1 加强生态消费法制建设和宣传教育 | 第46-47页 |
5.3.2 倡导全民厉行节约和保护生态环境 | 第47-48页 |
5.3.3 强化学生价值观与环境保护教育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